[发明专利]一种提高入炉煤堆密度的处理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77199.2 | 申请日: | 2021-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461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杜玉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杜玉婷 |
主分类号: | C10B53/04 | 分类号: | C10B53/04;C10B5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锺维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9 | 代理人: | 原春香 |
地址: | 271104 山东省济南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入炉煤堆 密度 处理 装置 方法 | ||
1.一种提高入炉煤堆密度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于输煤皮带(1)上方的取料装置和高压压制装置;所述取料装置包括铲料器(3)、传送带(4)、驱动装置(5)、机架(6),所述铲料器(3)的一端与输煤皮带(1)上的煤粉(2)接触,另一端位于传送带(4)一端的上方,传送带(4)的另一端靠近高压压制装置,所述机架(6)固定铲料器(3)和传送带(4),所述驱动装置(5)驱动传送带(4)转动;所述高压压制装置包括第一下料溜槽(7)、高压对辊机(8)、第二下料溜槽(9),所述第一下料溜槽(7)位于所述传送带(4)另一端的下方,所述高压对辊机(8)的料仓中心位置位于第一下料溜槽(7)的下方,所述第二下料溜槽(9)的上端位于高压对辊机(8)出料口下方,所述第二下料溜槽(9)的下端位于输煤皮带(1)的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提高入炉煤堆密度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铲料器(3)与输煤皮带(1)的夹角为15°~45°,其一端的弧形大小与输煤皮带(1)弧形相同或略小,另一端的弧形大小等于或小于铲料器(3)一端的弧形大小,其材质为不锈钢或耐磨钢,厚度为1mm~5mm,长度为300mm~800mm,形状为U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提高入炉煤堆密度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带(4)与铲料器(3)的中心线在同一垂直平面上,所述传送带(4)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5°~90°,所述传送带(4)的宽度比所述铲料器(3)另一端宽200mm~500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提高入炉煤堆密度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料溜槽(7)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60°,其上端宽度比所述传送带(4)宽200mm~500mm,下端宽度为所述高压对辊机(8)料仓口径的20%~80%,材质为不锈钢或耐磨钢,厚度为1mm~5mm,形状为凹型。
5.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提高入炉煤堆密度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对辊机(8)为平面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提高入炉煤堆密度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下料溜槽(9)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60°,其上端宽度比所述高压对辊机(8)出料口宽200mm~500mm,下端宽度比所述输煤皮带(1)小200mm~500mm,其材质为不锈钢或耐磨钢,厚度为1mm~5mm,形状为凹型。
7.一种使用权利要求1-6所述处理装置提高入炉煤堆密度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A:在输煤皮带(1)上方安装所述取料装置和高压压制装置,将所述铲料器(3)的一端插入输煤皮带(1)上的煤粉(2)中,通过调整所述铲料器(3)与输煤皮带(1)的距离从而控制所述输煤皮带(1)上的煤粉(2)进入所述铲料器(3)的比例;
步骤B:所述输煤皮带(1)上的所述煤粉(2)经所述铲料器(3)落到所述传送带(4)上,在所述驱动装置(5)的作用下,所述传送带(4)上的煤粉(2)进入第一下料溜槽(7)并落入高压对辊机(8)的料仓;
步骤C:所述高压对辊机(8)料仓中的煤粉(2)经压制成为高密度煤粉(10),高密度煤粉(10)从高压对辊机(8)出料口出来后落入第二下料溜槽(9),然后又落入输煤皮带(1),对所述高密度煤粉(10)进行第一次粉碎;
步骤D:所述输煤皮带(1)上的煤粉(2)、高密度煤粉(10)同时落入装煤机(11),再由装煤机(11)装到焦炉内,所述高密度煤粉(10)在随剩余煤粉(2)进入装煤机的过程中实现二次粉碎和均匀混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提高入炉煤堆密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铲料器(3)与输煤皮带(1)的距离范围为10mm~20mm,控制输煤皮带(1)上的煤粉(2)的30%~80%进入铲料器(3)。
9.如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提高入炉煤堆密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和D中,所述高密度煤粉(10)的密度为所述煤粉(2)的1.5~2.5倍,并且其为厚度5mm~30mm的片状。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提高入炉煤堆密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中,所述二次粉碎后的所述高密度煤粉(10)的形状以颗粒为主,颗粒尺寸小于50mm,颗粒尺寸大于10mm的比例为90%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杜玉婷,未经杜玉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77199.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