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以转动控制辊间隙大小的全自动淋膜机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77295.7 | 申请日: | 2021-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768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8 |
发明(设计)人: | 莫秀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B41J11/00 | 分类号: | B41J11/00;B41J29/393;D21H23/46;D21H23/7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智远创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619 | 代理人: | 卓幼红 |
地址: | 5103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动 控制 间隙 大小 全自动 淋膜机 | ||
本发明公开了以转动控制辊间隙大小的全自动淋膜机,涉及淋膜机领域,针对现有的淋膜机以及淋膜机收纸器因操作复杂导致生产效果不稳定和生产效率低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PLC控制系统和淋膜机主体,所述淋膜机主体位于进纸口处设置有放纸器和淋膜结构,且所述淋膜机主体位于远离放纸器的一端设置有UV灯和收纸器,所述淋膜机主体的底端设置有补液泵,所述淋膜结构包括中间辊、淋膜辊和压纸辊,且所述淋膜辊的两端呈对称设置有油伺服驱动装置,所述压纸辊的两端呈对称分布有纸伺服驱动装置,所述淋膜机主体内位于压纸辊的一端设置有传送电机。本发明结构新颖,该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淋膜机以及淋膜机收纸器因操作复杂导致生产效果不稳定和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淋膜机领域,尤其涉及以转动控制辊间隙大小的全自动淋膜机。
背景技术
淋膜机目前普遍适用于激光冲印、喷墨打印相片,铜版纸、背胶纸等淋膜,淋膜后的成品防水、防潮、防老化、防紫外线,且无损图片,淋膜液直接附着在图片表面,经紫外线照射后固化,不宜脱落,而且耐高温,市面上大多数淋膜机都是手动操作,比如开机、关机、调整进纸的间隙、油的厚薄等等,对从业人员的操作能力要求较高,新手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学习操作方法,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不利于生产活动的进行。
市面上现有的大多数淋膜机放纸和收纸器设计不完善,一种是只配放纸器,收纸器需要额外配套,实际使用时难以达到影楼后期加工的要求;另一种同时设计了放纸器和收纸器,但是收纸器和机器是一体化设计,工人操作起来极其不方便,一方面需要工人具有较快的操作速度,另一方面,长期靠近机器的UV灯,对工人的身体有一定的伤害,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以转动控制辊间隙大小的全自动淋膜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的以转动控制辊间隙大小的全自动淋膜机,解决了现有的淋膜机以及淋膜机收纸器因操作复杂导致生产效果不稳定和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以转动控制辊间隙大小的全自动淋膜机,包括PLC控制系统和淋膜机主体,所述PLC控制系统以plc装置为载体,所述PLC控制系统包括急停、纸伺服驱动定位、油伺服驱动定位和刮刀定位四组输入信号,且所述PLC控制系统包括风机启停、刮刀启停、补液泵启停、纸电机启停、油电机启停、传送电机启停、UV灯启停以及纸电机方向和油电机方向共九组输出控制信号,所述PLC控制系统包括刮刀控制程序CUTTER、中断程序INT-XX、控制油厚薄电机速度程序OIL、控制纸厚薄电机速度程序PAPER、控制补液泵程序PUMP、控制传送程序TRANS、运行控制WORK、控制风机程序FAN、主程序MAIN、控制油厚薄电机方向程序OIL-M、控制纸电机方向程序PAPER-M、复位程序RST-M和控制UV灯程序UV-LAMP,所述PLC装置连接有触控屏以控制连接所述的膜机主体,所述淋膜机主体由进口向出口依次设置有放纸器、淋膜结构、UV灯和收纸器,所述淋膜机主体的底端设置有补液泵,所述淋膜结构包括中间辊、淋膜辊和压纸辊,且所述淋膜辊的两端呈对称设置有油伺服驱动装置,所述压纸辊的两端呈对称分布有纸伺服驱动装置,所述淋膜机主体内位于压纸辊的一端设置有传送电机,且所述传送电机的输出轴与压纸辊的一端转轴之间匹配设置有链传动结构,所述收纸器包括支架、收纸辊和电机。
优选的,所述淋膜机主体的底端设置有风机,且所述风机的出风口密封连接有出风管,所述出风管的一端贯穿于淋膜机主体侧壁。
优选的,所述淋膜结构的顶端位于中间辊和淋膜辊之间设置有淋膜喷头,且所述淋膜喷头的出油口竖直向下。
优选的,所述纸伺服驱动装置与油伺服驱动装置的结构组成相同,所述纸伺服驱动装置包括伺服电机、蜗杆、蜗轮、支撑板和光电开关,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与蜗杆的一端之间匹配设置有第一同步带传动结构,且所述蜗轮与蜗杆呈啮合设置,所述蜗轮的转轴一端开设有螺纹,且所述蜗轮的转轴与支撑板之间设置有套管,所述套管的一端与支撑板呈固定连接,且所述套管的另一端通过螺纹与蜗轮的转轴呈螺纹套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未经广州华商职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7729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近零能耗建筑数字化管理系统及能效监测方法
- 下一篇:一种义齿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