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化抛光装置及其工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78632.4 | 申请日: | 2021-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756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发明(设计)人: | 金丽辉;吕品 | 申请(专利权)人: | 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烟台市技师学院) |
主分类号: | B24B27/00 | 分类号: | B24B27/00;B24B29/06;B24B41/00;B24B47/12;B24B47/22 |
代理公司: | 青岛润集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327 | 代理人: | 赵以芳 |
地址: | 264006***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化 抛光 装置 及其 工作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化抛光装置及其工作方法,属于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包括工作台,工作台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辅助框架,工作台的上端开设有抛光槽、第六滑槽和两个第三安装槽和第一安装槽,抛光槽内固定连接有保护架,保护架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防护罩,保护架的后端开设有第一滑槽,保护架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接料斗,接料斗的下端开设有通料口,保护架内设置有正面抛光机构,正面抛光机构包括两个大抛光辊和第一转轴,通过小抛光辊对方管的侧面进行抛光,大抛光辊对方管的上下面进行抛光,从而实现对方管的四面同时进行抛光,可以有效的提高抛光效率,无需多次抛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化抛光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抛光是指利用机械、化学或电化学的作用,使工件表面粗糙度降低,以获得光亮、平整表面的加工方法。是利用抛光工具和磨料颗粒或其他抛光介质对工件表面进行的修饰加工,抛光时,高速旋转的抛光轮(圆周速度在20米/秒以上)压向工件,使磨料对工件表面产生滚压和微量切削,从而获得光亮的加工表面,表面粗糙度一般可达Ra0.63~0.01微米;当采用非油脂性的消光抛光剂时,可对光亮表面消光以改善外观。大批量生产轴承钢球时,常采用滚筒抛光的方法。
方管是建筑业、工业等不可缺少的材料,方管需要进行抛光处理,对方管进行抛光时需要用到抛光机,现在的抛光处理大多是四个面或者两个面逐步进行,这样做大大浪费的人力和物理,从而影响抛光效果,且抛光时不能灵活的调整抛光的距离,从而不能够很快的适应不同型号的方管,不方便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化抛光装置及其工作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方管抛光不能灵活调节宽度和高度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化抛光装置,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辅助框架,所述工作台的上端开设有抛光槽、第六滑槽和两个第三安装槽和第一安装槽,所述抛光槽内固定连接有保护架,所述保护架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防护罩,所述保护架的后端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保护架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接料斗,所述接料斗的下端开设有通料口,所述保护架内设置有正面抛光机构,所述正面抛光机构包括两个大抛光辊和第一转轴,所述大抛光辊分别位于工作台的上下侧,所述大抛光辊均设置在保护架内,所述第一转轴分别固定连接于大抛光辊的后端,位于上侧的所述第一转轴滑动连接于第一滑槽并向后延伸,且位于下侧的第一转轴转动贯穿保护架的后端并向后延伸,所述辅助框架的上侧设置有抛光驱动机构、侧抛光联动机构、侧推动机构和输送驱动机构,所述工作台上设置有高度调节机构、侧面抛光机构、输送机构和高度控制机构和高度限位机构,所述侧面抛光机构包括两个小抛光辊,所述小抛光辊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三转轴,位于后侧的所述第三转轴转动贯穿工作台的下端并向下延伸,另一个所述第三转轴滑动连接于第六滑槽内,且所述第三转轴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锥形齿轮,所述侧面抛光机构和侧推动机构均与侧抛光联动机构连接,所述正面抛光机构和侧抛光联动机构均与抛光驱动机构连接,所述输送机构和高度限位机构均设置有两组,所述第三安装槽、输送机构、高度限位机构分别位于保护架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三安装槽内均设置有第一橡胶辊,且第一橡胶辊与输送机构整体配合,所述输送机构均与输送驱动机构连接,所述高度限位机构均与高度控制机构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正面抛光机构还包括第二滑槽、第一滑块、第二转轴、第一传动辊和第一传动带,所述第二滑槽和第一滑块均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滑槽分别开设于工作台的上端和保护架的后端,所述第一滑块分别滑动连接于第二滑槽内,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连接于两个第一滑块之间,所述第一传动辊设置有三个,且第一传动辊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二转轴和第一转轴的圆周表面,所述第一传动带传动连接于三个第一传动辊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抛光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第一大齿轮、第一小齿轮,所述第一电机固定连接于辅助框架的上端,所述第一大齿轮固定连接于第一电机的输出端,所述第一小齿轮固定连接于位于下侧的第一转轴的后端,且第一转轴与第二滑槽相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烟台市技师学院),未经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烟台市技师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7863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