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隧道塌方段的施工通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78863.5 | 申请日: | 2021-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834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孙景来;王新灵;武旭;魏英华;方慧;蒋丹;柳飞;谭磊;张建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第三检测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01 | 分类号: | E21D9/01;E21D11/00;E21D1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知星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68 | 代理人: | 艾变开 |
地址: | 10003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道 塌方 施工 通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隧道塌方段的施工通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对塌方段进行反压和回填,以在塌方段形成回填结构,回填结构由拱底向拱顶的方向包括依次设置的反压部、第一回填部、第二回填部和第三回填部;在回填结构处沿隧道区轮廓间隔设置多个钢花管,并对各个钢花管进行注浆;对地表塌陷处进行截水处理;对反压、回填并设置了钢花管的塌方段进行开挖;对地表塌陷处进行回填,回填高度高于地面高度。本发明提供的方法首先对塌方段进行反压和回填,以进行围岩再造,然后通过管棚施做对塌方段进行加固,如此,能够有效保证隧道顺利通过塌方段,避免坍塌区域进行注浆或回填时仍然存在空洞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隧道塌方段的施工通过方法。
背景技术
在隧道的施工过程中,有时会因冒顶而形成大面积的空洞和大块悬石,形成不稳定塌方空腔区域,是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重大安全隐患,现有的做法通常为利用注浆等方法对隧道坍塌区域进行填充,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防止上方的大块危石掉落,及悬顶区域发生坍塌,并保证周边围岩稳定性,在隧道修建完成后,不会因上部空洞或不稳定石块掉落而对衬砌结构造成安全影响,而现有的这些填充方式牢固性较差,难以满足前述的各个要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保证隧道顺利通过塌方段且结构牢靠稳定的隧道塌方段的施工通过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隧道塌方段的施工通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20、对所述塌方段进行反压和回填,以在所述塌方段形成回填结构,所述回填结构由拱底向拱顶的方向包括依次设置的反压部、第一回填部、第二回填部和第三回填部,其中,所述反压部和所述第一回填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塌方段的隧道区,所述第一回填部的另一部分、所述第二回填部和所述第三回填部位于所述塌方段的塌方空洞区,所述第一回填部和所述第二回填部均为混凝土,且所述第二回填部的混凝土强度高于所述第一回填部的混凝土强度,所述第三回填部为预定厚度的沙或泡沫混凝土;
S30、在回填结构处沿隧道区轮廓间隔设置多个钢花管,并对各个所述钢花管进行注浆;
S40、对地表塌陷处进行截水处理;
S50、对反压、回填并设置了钢花管的所述塌方段进行开挖;
S60、对地表塌陷处进行回填,回填高度高于地面高度。
优选地,所述步骤S20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21、对所述塌方段进行清理;
S22、利用塌方形成的碎石作为反压材料对所述塌方段进行反压形成所述反压部;
S23、在所述拱顶处预留注浆管,所述注浆管的管口位于所述塌方空洞区,并高于所述隧道区的顶部第一预定距离;
S24、在所述塌方段的首榀拱架的前侧第二预定距离处设置反压模板;
S25、通过所述注浆管灌注第一混凝土料,以形成所述第一回填部;
S26、通过所述注浆管灌注第二混凝土料,以形成所述第二回填部;
S27、通过所述注浆管向所述第二回填部的上方吹沙或泡沫混凝土,以形成所述第三回填部。
优选地,所述步骤S23中,在所述拱顶处还预留第一观测管,所述第一观测管的管口位于所述塌方空洞区,并高于所述隧道区的顶部第三预定距离;
在所述步骤S25中,当所述第一观测管返料时,停止所述第一混凝土料的灌注;和/或,
在所述步骤S23中,在所述拱顶处还预留第二观测管,所述第二观测管的管口位于所述塌方空洞区,并高于所述隧道区的顶部第四预定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第三检测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第三检测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7886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