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入体式除颤电极及其应用的除颤仪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80443.0 | 申请日: | 2021-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341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0 |
发明(设计)人: | 徐国栋;陈航;潘巧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N1/39 | 分类号: | A61N1/39;A61N1/05 |
代理公司: | 宁波辰晖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420 | 代理人: | 骆文军 |
地址: | 31521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体式 电极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入体式除颤电极,包括基座、转动连接在基座上的电极和滑动连接在基座内的驱动块,所述基座上端设有开口,电极位于开口内,且电极的一端转动连接在开口内,电极转动连接的一端设有用于带动电极转动驱动杆;所述驱动块与驱动杆连接;所述基座内设有用于驱动块复位的复位机构;一种除颤仪,包括主机、除颤导管和上述的入体式除颤电极;入体式除颤电极固定在除颤导管的前端,除颤导管的后端与主机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使用时该电极通过导管直接从进入胸腔,电极可与心脏外壁直接贴合,故操作简便,不需要对血管进行穿刺,出血点也就较少,相应的并发症也就较少,可将电流直接作用在心脏上,耗电量相对较少。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术中伸入人体内对心脏除颤的入体式除颤电极。
背景技术
除颤(Defibrillation),是利用医疗器械或特定药品终止心室纤维性颤动的过程。在医学上,“除颤”一词通常特指用除颤器以对心脏放电的方式终止心房颤动的操作。除颤根据方法不同可以分为三类:1、电除颤——通过除颤器放电除颤;2、药物除颤——通过注射药物影响心脏电活动除颤;3、手法除颤——心前区叩击。而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电除颤,电除颤是通过向心脏施加电荷以终止心律不齐并使得心脏的正常电刺激能够自发恢复来治疗各种心律不齐。
目前我国心脏外科的年手术量已经超过了20余万台,但由于心脏外科手术风险相对较大,死亡率高,微创心脏手术的发展较其他外科明显偏晚。但近几年,微创心脏手术实现了大幅增长,包括胸腔镜心脏手术、机器人心脏手术、小切口心脏手术等,不仅手术病种涵盖了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脏肿瘤、心房颤动、冠状动脉搭桥术等绝大多数心脏疾病,而且年手术量超过了5万余例,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切口美观等优点,因此微创心脏手术必然是心脏外科发展的主流方向。
尽管微创心脏手术发展迅速,但仍面临着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中无法进行有效的心内除颤就是重要的一项。体外循环中在开放主动脉阻断后心脏从停跳转为复跳的过程中,经常要经历室颤这个环节,此时需要进行除颤以恢复窦性心律。传统的心脏手术基本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切口长约25cm左右,心脏暴露完全,使用常规的心内除颤电极能进行有效的心内除颤。但微创心脏手术仅需要做2-3个长约1-3cm切口,无法置入常规的心脏除颤电极进行除颤。目前国内外尚无应用于微创心脏手术的入体式除颤电极,仅能使用体外除颤器电极片贴于胸壁进行除颤,心内除颤仅需要20J电流,但心外除颤却需要200J进行除颤,不仅除颤效果不佳,而且明显增加了除颤并发症的发生,因此研发一种新型的入体式微创心脏手术用除颤电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用较简便、耗电量较小及可减少并发症的入体式除颤电极。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入体式除颤电极,包括基座、转动连接在基座上的电极和滑动连接在基座内的驱动块,所述基座上端设有开口,电极位于开口内,且电极的一端转动连接在开口内,电极转动连接的一端设有用于带动电极转动驱动杆;所述驱动块与驱动杆连接,用于驱动驱动杆转动;所述基座内设有用于驱动块复位的复位机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由于使用时该电极通过导管直接从进入胸腔,贴合位置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到位置后,通过拉绳使得电极可以从基座中伸出,进而使得电极与心脏外壁直接贴合,故不需要通过静脉进入到心脏内进行除颤,操作简便,由于不需要对血管进行穿刺,出血点较小,相应的并发症也就较少,而电极直接与心脏贴合后,可将电流直接作用在心脏上,从而需要的电能也就相对较少,耗电量也就随之减少。
作为改进,所述电极为片状结构,且电极外周包覆有绝缘层,开口对应的绝缘层处设有电极裸露的电极触口;则这样设置后,电极只有贴合在心脏处导电,可有效地防止电流对胸腔内的其它器脏造成影响,使用安全性较好。
作为改进,所述基座内设有用于引导驱动块滑动的导向机构;则导向机构设置后,使得驱动块滑动的方向性更好,防止出现驱动块倾斜而卡主的情况,滑动也就更加稳定性,同时也更容易驱动电极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未经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804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