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选择性增菌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80814.5 | 申请日: | 2021-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9934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杨艳;赵家豪;郑霞;蔚彩月;张明敏;卢羽佳;居建华;王瑶波;杨子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申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Q1/10 | 分类号: | C12Q1/10;C12Q1/04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王洁;郑暄 |
地址: | 200331 上海市普陀***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肠 结肠炎 耶尔森氏菌 选择性 培养基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选择性增菌培养基,包括组合营养剂和组合抑菌剂,组合营养剂包括胰酪胨、山梨醇、蔗糖、鸟氨酸、氯化钠,组合抑菌剂包括牛胆盐、十二烷基磺酸钠、头孢菌素和新生霉素。本发明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选择性增菌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含有组合营养剂,能有效促进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生长;含有组合抑菌剂,能有效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的生长,抑制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的生长,同时对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生长无影响。本发明的培养基可实现对样品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选择性富集增菌培养,优化传统培养法的检测步骤,缩短检测时间,提高检出率,使样品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更易检测和鉴别。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培养和检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选择性增菌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简称耶氏菌,属于肠杆菌科耶尔森氏菌属,菌体小,约1.0~3.5×0.5~1.3μm,不形成芽胞,无荚膜,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或球杆菌。它可在温度0℃~30℃,pH 4.0~10.0条件下生长,但在20℃~30℃,pH为7.2~7.4时生长情况达到最佳。根据菌体O抗原因子的不同可将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分成50个以上血清型,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是生物4型中的血清3型,生物血清型2/O:9型,它们主要分布在欧洲、日本、南非和中国。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是一类人畜共患病病原菌,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为动物肠道寄生菌,其中猪携带量最高,其次为犬、鸡、牛和羊等。同时,该菌还是一种常见的引起人体肠道感染的食源性致病菌,感染人体后常引起胃肠炎或小肠结肠炎,一定情况下还能引起呼吸道、心脑血管系统、骨骼、结蹄组织和全身疾病,甚至引起急性阑尾炎、败血症。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引起的疾病又称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病,是80年代才受到重视的一种新的肠道传染病,世界各大洲均有发现,是欧洲某些国家腹泻的主要病种。在过去20年间,欧、美等国家发生的多起食源性中毒事件均与该病有关。我国自1981年发现此病以来,已发生过两次大的爆发流行,造成500多人感染。近年来国内不断有文献报道约10%腹泻病人粪便中含有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13/132,18/182),比八九十年代(0.64%)大为提高。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病可出现在各个年龄层,以1~4岁的儿童发病率最高,其中腹泻型病例占15.5%。因此,寻找一种准确、有效、特异地检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方法,对于诊断和治疗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病显得尤为迫切。
目前,常用的检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方法有传统培养法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法两类。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法、环介导温扩增法等,检测时间短、特异性好、灵敏度高,但需要专业人员操作并需配套使用相关试剂及检测设备,检测费用较为昂贵,目前使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传统培养法,即GB 4789.8-2016中的方法,是检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经典方法,其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增菌富集所用的培养基组分简单,配制方便,但整个检测过程需要多个步骤,用到多种培养基,培养时间至少3~7天,不能达到快速检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选择性增菌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该培养基用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选择性增菌培养。
本发明提供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选择性增菌培养基的技术方案具体为,包括组合营养剂和组合抑菌剂,所述组合营养剂包括胰酪胨、山梨醇、蔗糖、鸟氨酸、氯化钠,所述的组合抑菌剂包括牛胆盐、十二烷基磺酸钠、头孢菌素和新生霉素。
所述培养基每1L培养基中包括以下含量的各组份:胰酪胨1.0~10.0g,山梨醇3.0~20.0g,蔗糖1.0-10.0g,鸟氨酸0.5-5g,氯化钠1.0~10.0g,牛胆盐1.0~10.0g,十二烷基磺酸钠0.5~5.0g,头孢菌素5.0~25.0mg,新生霉素0.1~10.0m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申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申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8081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