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心理旋转效应的五路环形交叉导向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82257.0 | 申请日: | 2021-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265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杜志刚;陈逸飞;卓诗琪;梅家林;许富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F9/608 | 分类号: | E01F9/608;G08G1/09;G08G1/095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张惠玲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心理 旋转 效应 环形 交叉 导向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道路交通安全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基于心理旋转效应的五路环形交叉导向系统,包括新型五路环形交叉口导向标志与“彩色风车”型地面视线诱导设施,新型五路环形交叉口导向标志包括新型五路环形交叉口预告标志、新型五路环形交叉口指路标志、新型五路环形交叉出口指示标志以及新型五路环形交叉口拥堵预告标志,“彩色风车”型地面视线诱导设施包括五色地面引导标志、交叉口渠化岛以及五色弹性交通柱。利用心理旋转效应和色彩心理理论,科学合理的将色彩、形状等信息组合起来,应用于交通预告、指示、指路标志、彩色路面标志、环岛立面标记、弹性交通柱等交通设施相结合,建立连续、渐变、立体、多色彩的环形视觉参照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道路交通安全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基于心理旋转效应的五路环形交叉导向系统。
背景技术
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旧城保护的相关政策,很多畸形交叉口由于其特殊的枢纽服务功能仍然担任着路网中的关键节点。五路交叉口作为一种复合型的非对称多路交叉口,其各个方向车辆的交通组织问题也是当今的一大难题,而环形交叉口在交通负载低的情况下可以实现车辆的高效率不停车通行。
五路环形交叉口通常是受地理条件限制为了减少车辆行驶冲突而不得不设置的一种复杂环形交叉口,它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路口通行效率和通行安全。但作为一种交通环境复杂的不对称型多路交叉口,往往存在交通指示信息不足或过载、不连续、判断度不高和不易被发现等问题,不利于驾驶员对导向信息的正确理解;同时,道路交通环境单调,色彩单一,驾驶员在交叉口内行驶时由于缺乏鲜明的参照系,容易导致驾驶员的视觉疲劳,产生视觉遗忘。环形交叉口中,车辆的绕环旋转使得周围景观及指路标志随之旋转,导致驾驶员产生心理旋转效应,更加影响了驾驶员对各种交通信息的视认性,增加驾驶员的心理紧张程度和影响驾驶行为,从而影响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及交叉口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心理旋转效应的五路环形交叉导向系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应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心理旋转效应的五路环形交叉导向系统,包括新型五路环形交叉口导向标志与“彩色风车”型地面视线诱导设施,新型五路环形交叉口导向标志包括新型五路环形交叉口预告标志、新型五路环形交叉口指路标志、新型五路环形交叉出口指示标志以及新型五路环形交叉口拥堵预告标志,“彩色风车”型地面视线诱导设施包括五色地面引导标志、交叉口渠化岛以及五色弹性交通柱。
根据上述方案,所述新型五路环形交叉口预告标志的版面尺寸约为140cm*100cm,新型五路环形交叉口预告标志通过单臂悬挂式支撑杆支撑,单臂悬挂式支撑杆的高度约5m,新型五路环形交叉口预告标志采用以圆环标志的五种颜色配合对应路口的彩底白字路名对五路环形交叉口的五条道路进行预告,圆环标志包括由红、黄、绿、蓝、紫五种颜色构成的圆环,并以半圆形状表示环形交叉口的逆时针行车方向,新型五路环形交叉口预告标志采用LED自发光设置。
根据上述方案,所述新型五路环形交叉口指路标志通过单柱支撑杆支撑,单柱支撑杆的高度约1.8m,新型五路环形交叉口指路标志的顶部设有直径为60cm的圆形环岛行驶标志,单柱支撑杆上设有指路标志上方箭头与指路标志下方箭头,指路标志下方箭头为彩底白字,方向向下设置,用于指示即将到来的下个路口,且颜色与下个路口的颜色相对应,指路标志上方箭头为白底彩字,方向向上设置,用于指示即将到来的下下个路口,且颜色与下下个路口颜色相对应,新型五路环形交叉口指路标志采用LED自发光设置。
根据上述方案,所述新型五路环形交叉出口指示标志通过单柱支撑杆支撑,单柱支撑杆的高度约1.8m,新型五路环形交叉出口指示标志上部设有约60cm*30cm彩底白字箭头标志的指示标志箭头标牌,且指示标志箭头标牌的颜色与所处路口的颜色相对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8225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护装置和充电桩
- 下一篇:低温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