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治疗近视的灯组的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83267.6 | 申请日: | 2021-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415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桂思语;蒋正轩;肖敦城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思语 |
主分类号: | A61N5/06 | 分类号: | A61N5/06;A61F9/00 |
代理公司: | 徐州拉沃智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455 | 代理人: | 陈永宁 |
地址: | 230032***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治疗 近视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近视的灯组的使用方法,属于视力治疗技术领域,使用桌面台灯、手电筒、悬顶灯和壁灯,所述方法包括:S1、环境哺光修复;S2、紧急修复;S3、普通用眼治疗;S4、高强度用眼治疗;利用蓝光激发的红光‑远红光以及全光谱部分光谱结构的荧光粉材料取代传统LED芯片封装四种类型的灯具,能够分别做到对幼儿的远视储备期、青少年(假性)近视加速进展期、近视可逆发展阶段、轴性近视阶段产生防控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视力治疗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治疗近视的灯组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近视已经是我国一个非常严峻的健康问题,在青少年中尤甚。目前仍然缺乏新型有效的防控近视的方案。
现有的改善近视的方案中,手术策略(激光手术,包括半分秒、全飞秒以及Trans-PRK手术等,主要是针对角膜进行的激光治疗;另一类就是ICL晶体植入术等)对于患者的年龄、近视进展程度、屈光检查结果、基础病条件等有相应的限制,且术后并发症、复发等情况也时常发生,对于年龄较低以及近视处于早期、主要需求为防控的儿童来说并不适宜;而非手术策略如角膜塑形镜价格昂贵且易复发,低浓度阿托品等药物治疗个体差异较大,长期疗效不稳定且易产生较多并发风险,各类型的护眼仪、眼镜、穴位按摩仪器等价格昂贵,使用方法复杂,难以普及且效果仍然未得到学界认可;基于病因学的近视防控方案如眼保健操、户外运动、减少作业与手机使用时间、食疗等措施目前仍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临床RCT试验与流行病学试验的验证,其效果仍然停留在原理阶段。而近几年来基于光组分学的光生物调节(PBM)策略揭示了全光谱的白光与680-850nm的远红外光对于近视的防控效果。
最新研究发现,眼睛视网膜多巴胺分泌增强的敏感光谱为波段为624nn以上、且照度为400LUX以上的红光。我们运用650nm的远红光让视网膜上皮色素细胞分泌多巴胺,有效抑制眼轴增长,对于未产生近视的儿童提前预防,让已经近视的儿童度数不再增长。此外,650nn的红光是有温热效果的,直接照射在视网膜上,视网膜后面的脉络膜也受到了作用,从而使变薄的脉络膜恢复到正常的厚度,为脉络膜提供充足的氧,改善了眼底的血液循环,从而可以使近视度数不再增加。总结光生物调节作用:作用于视网膜:可刺激多巴胺的生成,从而抑制眼轴的增长;作用于脉络膜:可以改善眼底微循环,恢复脉络膜厚度,延缓眼轴增长;作用于巩膜:可以改善巩膜缺氧情况,从而控制近视发展。
传统的利用“蓝光技术”与荧光粉配合形成白光制成的白光LED,光谱成分中蓝光波段存在一个很强的波峰,过量的辐射会在较短时间或瞬间对人眼造成伤害。基于Ⅲ-V族和Ⅱ-Ⅵ族无机半导体材料的发光二极管(LED),属于点光源,被广泛应用于仪表显示和生活照明,以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和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为代表的LED面光源被广泛地用作手机和电视显示屏,但是其蓝光危害及其对司辰节律的影响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低龄化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长时间使用手机导致视力急剧下降。可能是由于目前手机光源LED缺乏远红光,眼内多巴胺分泌不足,导致巩膜缺氧,视网膜细胞无法修复和再生,眼轴增长所致。特别在夜间没有太阳光时看手机,对视力危害更大。不仅是手机,LED照明光源也存在相同问题,但LED照明光源的普及率远没有其在显示器背光源的普及率高,“各类显示屏背光源”+“台灯”+“顶灯”的日夜高频综合光源接触模式对于现代人尤其是未成年的眼视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综上,传统光源以及不同光源灯具的使用模式对于近视产生与恶化具有极大的影响。而当前LED芯片量产规模最大的是波长峰值为450-460nm的蓝光芯片对于人眼会产生蓝光危害甚至促进近视的发生发展。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思语,未经桂思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8326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