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自适应性模块、电池模组及电池包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87501.2 | 申请日: | 2021-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645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胡冬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宝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581 | 分类号: | H01M50/581;H01M50/583;H01M50/258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智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59 | 代理人: | 林波 |
地址: | 21533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适应性 模块 电池 模组 | ||
本发明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热自适应性模块、电池模组及电池包。该热自适应性模块包括壳体、第一连接片以及第二连接片,壳体内设置有第一腔室,第一腔室内充入导电液,第一连接片穿设在壳体的一端,且第一连接片的一端伸入第一腔室内,第二连接片与第一连接片相对设置,第二连接片穿设在壳体的另一端,且第二连接片的一端伸入第一腔室内,第一连接片通过导电液与第二连接片电连接,当第一腔室内的温度高于预设温度时,导电液发生气化反应,导电液的液面高度下降,第一连接片断开与第二连接片的电连接。该热自适应性模块实现了循环使用以及电连接隔离,降低了成本,增强了过流过热、热失控风险的可控性,提高了允许过流和过压的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自适应性模块、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大范围应用,其使用安全性能(尤其是充电、放电过程中的热安全性能)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因此,电池单体、电池模块和电池系统的过流过热、热失控预防成为新能源应用安全的核心之一。现有技术采用缩减极耳、汇流排横截面积而产生局部过热熔断的效果来预防单电芯、模块的过流,而电池包的过流、热防护往往采用IGBT/MOSFET等继电器来实现。
但是,前述预防措施存在切断电路响应慢,未能有效抑制电芯模块、单电芯的产热副反应;而电池包继电器开闭,往往受限于自身固有过流<5A的能力,而无法直接作用和切断系统内模块之间、单电芯之间的电连接,继而导致电池包、电池模块过流过热、热失控风险并不可控;而且通过极耳、汇流排局部过热熔断以实现电路切断的方案,存在无法进行循环利用,并且成本较高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循环使用,过流过热、热失控风险可控,允许过流和过压能力更高的热自适应性模块。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热自适应性模块,包括壳体、第一连接片以及第二连接片,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第一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内充入导电液,所述第一连接片穿设在所述壳体的一端,且所述第一连接片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第二连接片与所述第一连接片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片穿设在所述壳体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二连接片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第一连接片通过所述导电液与所述第二连接片电连接,当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温度高于预设温度时,所述导电液发生气化反应,所述导电液的液面高度下降,所述第一连接片断开与所述第二连接片的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包括内壳以及外壳,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有第二腔室,所述第二腔室内充入所述导电液,所述内壳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片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内壳靠近所述第二连接片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以及所述第二通孔均连通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通孔内嵌设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二通孔内嵌设有第二单向阀。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腔室的内壁贴合设置有密封膜。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片与所述第二连接片为铝片或者铜片,所述第一连接片伸入所述第一腔室内的结构表面镀镍,所述第二连接片伸入所述第一腔室内的结构表面镀镍。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片伸入所述第一腔室的长度≥所述第一腔室长度的20%,所述第二连接片伸入所述第一腔室的长度≥所述第一腔室长度的20%。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模组。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池模组,包括模组外壳、电芯堆、汇流排以及上述的热自适应性模块,所述电芯堆设置在所述模组外壳内,所述汇流排包括第一排体以及第二排体,所述电芯堆的极耳与所述第一排体连接,所述第一排体通过所述热自适应性模块与所述第二排体电连接,所述第一排体与所述第一连接片连接,所述第二排体与所述第二连接片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宝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昆山宝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875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