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橡胶复掺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88504.8 | 申请日: | 2021-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4527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吕康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18/22;C04B14/06;C04B111/2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70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橡胶 纳米 二氧化硅 改性 再生 混凝土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橡胶复掺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方法,上述再生混凝土由如下组成:水泥(华新水泥公司生产的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再生粗骨料(由废弃道路破碎得到),细骨料(武汉天然河砂,烘干后筛分,试验所用河砂细度模数为2.6,密度为2.64g/cm3),橡胶粒(80,100目颗粒的橡胶粉),纳米二氧化硅(20nm,亲水型),外加剂(26%减水率的减水剂)。再生混凝土是将废弃混凝土经过冲洗、破碎、筛分然后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得到的再生骨料,部分或全部替代天然骨料重新配置形成的新混凝土,橡胶属于韧性材料,具有高弹、耐磨、耐久及可塑等众多优点,掺入橡胶颗粒的再生混凝土密度会有所降低,耐磨、耐久性能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又消耗了大量建筑废弃物和废橡胶,有效的实现了两者的资源化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橡胶复掺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材料消耗量日益增大。据统计,我国的混凝土使用量占全球总消耗量的45%,预计到2020年国内建筑废弃物的产量将达到惊人的39.66亿吨。同时,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我国每年产生的废橡胶轮胎超过5000万条,只有少部分经过处理后加以利用,大量未处理的废旧轮胎会对环境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还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发展循环利用混凝土技术己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必须减少天然砂石的开采,同时有效利用建筑废弃物生产混凝土,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现提供一种橡胶复掺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方法,旨在提供一种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优异的再生混凝土。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橡胶复掺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再生混凝土,具有这样的特征,由如下重量份数原料组成:一种橡胶复掺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方法,上述再生混凝土由如下组成:水泥(华新水泥公司生产的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再生粗骨料(由废弃道路破碎得到),细骨料(武汉天然河砂,烘干后筛分,试验所用河砂细度模数为2.6,密度为2.64g/cm3),橡胶粒(80,100目颗粒的橡胶粉),纳米二氧化硅(20nm,亲水型),外加剂(26%减水率的减水剂)。
上述的橡胶复掺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再生混凝土,还具有这样的特征,生粗骨料运用废弃道路破碎得到,符合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需求且满足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需求。
上述的橡胶复掺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再生混凝土,通过分析再生骨料的骨料级配,吸水性,含水率等物理性能比较与天然骨料的差异,探寻再生骨料自身优缺点,其特征在于,为再生骨料的推广应用和再生混凝凝土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可靠的基础保障。
上述的橡胶复掺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再生混凝土,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橡胶粉用100目改性再生混凝土,运用烘干的方式改性橡胶粉,其特征在于,增强其抗渗性能和短期内的力学性能。
上述的橡胶复掺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再生混凝土,使其通过填充效应,化学活性,晶核作用,优化界面过渡区等方式改善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上述的橡胶复掺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再生混凝土,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将橡胶粉与纳米二氧化硅混合研究一种新型掺入料的再生混凝土并探索其力学性能与抗渗,将纳米二氧化硅和再生骨料预拌和的方式加强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其特征在于,用纳米二氧化硅充分的强化再生骨料,继而增强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力学性能。
上述的橡胶复掺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再生混凝土,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用水泥为华新水泥公司生产的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
上述的橡胶复掺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再生混凝土,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用细骨料为武汉天然河砂,烘干后筛分,试验所用河砂细度模数为2.6,密度为2.64g/cm3。
上述的橡胶复掺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再生混凝土,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用外加剂为26%减水率的减水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科技大学,未经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8850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