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桥梁伸缩缝病害智能识别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88516.0 | 申请日: | 2021-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781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李伟尧;梁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科学院;广西瞪羚科技有限公司;广西飞熊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19/10 | 分类号: | E01D19/10;E01H1/05;E01C23/01;B08B5/04;H04N5/225;H04N5/232 |
代理公司: | 广西中知科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5130 | 代理人: | 赵团军 |
地址: | 530007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桥梁 伸缩缝 病害 智能 识别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桥梁监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桥梁伸缩缝病害智能识别设备,包括识别车及识别系统,所述识别车包括底座、外壳、拍摄机构及清理机构,所述底座的两端分别设有驱动轮及滚动轮,以使所述底座能够在桥梁上滑动,所述驱动轮通过驱动电机驱动;所述外壳可拆卸地与所述底座连接,且所述外壳与所述底座构成放置空腔,所述拍摄机构及所述清理机构分别位于所述放置空腔的两端,所述拍摄机构用于桥梁伸缩缝的拍摄,所述清理机构用于桥梁伸缩缝杂物的清扫;所述识别系统用于通过所述拍摄机构获取桥梁伸缩缝的图片,以识别桥梁伸缩缝是否存在病害及病害的信息。本发明能够有效地对桥梁伸缩缝病害进行识别,以及时对桥梁伸缩的病害进行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桥梁监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桥梁伸缩缝病害智能识别设备。
背景技术
桥梁伸缩缝指的是为满足桥面变形的要求,通常在两梁端之间、梁端与桥台之间或桥梁的铰接位置上设置伸缩缝。要求伸缩缝在平行、垂直于桥梁轴线的两个方向,均能自由伸缩,牢固可靠,车辆行驶过时应平顺、无突跳与噪声;要能防止雨水和垃圾泥土渗入阻塞;安装、检查、养护、消除污物都要简易方便。在设置伸缩缝处,栏杆与桥面铺装都要断开。
传统对桥梁伸缩缝病害的检测,主要依靠定期人工巡检来完成。目前在实际中,桥梁巡检工作人员可以先对伸缩缝的状况进行目测,如果问题不明显时再使用卷尺进行测量,以便可以将伸缩缝构件缝隙内堆积有较多杂物、接缝高差、单元拼接处错位、缝隙异响等情况及时检出。目前定期人工巡检缺少与运维安全相关指标的实时监测,管理部门在巡检间隔期无法及时发现风险,外加环境的影响无法保证良好的检测效果,耗费了大量的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桥梁伸缩缝病害智能识别设备,能够有效地对桥梁伸缩缝病害进行识别,以及时对桥梁伸缩的病害进行处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桥梁伸缩缝病害智能识别设备,包括识别车及识别系统,所述识别车包括底座、外壳、拍摄机构及清理机构,
所述底座的两端分别设有驱动轮及滚动轮,所述驱动轮设有两个,且两所述驱动轮之间通过传动轴固定连接,所述传动轴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以使两所述驱动轮位于所述底座的两侧,所述传动轴通过驱动电机驱动,所述滚动轮设有两个,且两所述滚动轮与所述底座底部远离所述驱动轮一端的两侧转动连接;
所述外壳可拆卸地与所述底座连接,且所述外壳与所述底座构成放置空腔,所述底座的两端分别设有与所述放置空腔连通的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所述拍摄机构及所述清理机构分别位于所述放置空腔的两端,所述拍摄机构包括连接架及摄像头,所述连接架包括第一横杆及第二横杆,所述第一横杆的两端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朝向所述底座的一面通过电动伸缩杆与所述第二横杆连接,所述摄像头与所述第二横杆,且所述摄像头朝向所述第一开口;
所述清理机构包括清扫轮及传动皮带,所述清扫轮位于所述第二开口处,且所述清扫轮与所述外壳转动连接,所述传动皮带两端分别与所述清扫轮及所述传动轴传动连接;
所述识别系统包括数据获取模块、数据库及病害识别模块,所述数据获取模块用于所述摄像头所拍摄图片的数据获取;所述数据库用于桥梁伸缩缝病害图片及对应病害信息的数据的存储;所述病害识别模块用于将所述数据获取模块与所述数据库的数据进行配对比较,以获得所述摄像头所拍摄的桥梁伸缩缝是否存在病害及病害的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放置空腔内还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两端分别与所述底座及外壳固定连接,且所述隔板将所述放置空腔分隔成第一腔体及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一开口导通连接,且所述拍摄机构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二开口导通连接,且所述清理机构位于第二腔体内;所述底座背向所述放置空腔的一面固设有阻隔刷,所述阻隔刷位于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科学院;广西瞪羚科技有限公司;广西飞熊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西科学院;广西瞪羚科技有限公司;广西飞熊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8851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整车ECU软件无线升级方法
- 下一篇:一种微机综合保护装置的自动生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