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棱镜方法制备的多层次聚合物分散液晶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91095.7 | 申请日: | 2021-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822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赵玉真;时祖辉;王冬;苗宗成;贺泽民;赵阳;李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京学院 |
主分类号: | G02F1/1334 | 分类号: | G02F1/1334 |
代理公司: | 西安众和至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49 | 代理人: | 强宏超 |
地址: | 710123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棱镜 方法 制备 多层次 聚合物 分散 液晶 薄膜 及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棱镜方法制备的多层次聚合物分散液晶薄膜,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层下侧单侧含有纳米铜线复合纳米银线的无色聚酰亚胺透明薄膜,第二层含有紫外吸收剂、聚合物网络的液晶层和第三层上侧单侧含有纳米铜线复合纳米银线的无色聚酰亚胺透明薄膜,该液晶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将第一层含有纳米铜线复合纳米银线的无色聚酰亚胺透明薄膜与第三层含有纳米铜线复合纳米银线的无色聚酰亚胺透明薄膜相对放置,将液晶混合物注入其中,薄膜辊压为整体;将步骤一制得的薄膜放置在紫外光下,并在紫外光与薄膜间放入棱镜,辐照得到多层次聚合物分散液晶薄膜;本发明的液晶薄膜具有优良的光电性能和抗氧化性能,价格低廉、绿色环保、透过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采用棱镜方法制备的多层次聚合物分散液晶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PDLC(polymerdispersedliquidcrystal),又称为聚合物分散液晶,是液晶以微米量级的小微滴分散在有机固态聚合物基体内。在微液滴中,由于平行取向,棍状液晶混合形成双极结构。在没有电场的情况下,双极轴随机分布,即液晶微液滴的光轴随机分布。此时,液晶微液滴的折射率与聚合物基体的折射率不匹配,对透射光具有强烈的散射作用,PDLC薄膜呈现不透明的散射态。当施加电场时,棍状液晶分子倾向于与电场平行,致使双极轴沿电场方向排列,即液晶微液滴的光轴沿电场方向排列。此时,液晶微液滴的折射率与聚合物基体的折射率相匹配,透射光能够很好的通过PDLC薄膜,PDLC薄膜呈现透明态。PDLC膜主要通过相分离法制备,即将预聚物与小分子液晶制备成均一混合物,通过引发预聚物聚合(缩聚反应,自由基聚合,光引发聚合等),随着聚合物分子量的增长,液晶在预聚物中的溶解度降低,导致液晶与聚合物两相分离,实现PDLC膜的制备。也可以通过聚合物与小分子液晶共溶于相同溶剂,再经溶剂挥发分离成聚合物与液晶两相,实现PDLC膜的制备。但是PDLC薄膜产品依旧存在响应时间慢、驱动电压高、相对较低的对比度等缺陷,在显示方面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有必要对聚合物分散液晶薄膜做进一步的研发,以适应市场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棱镜方法制备的多层次聚合物分散液晶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以实现聚合物分散液晶薄膜的多层次性,提升了聚合物分散液晶薄膜的光电性能以及稳定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采用棱镜方法制备的多层次聚合物分散液晶薄膜,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层下侧单侧含有纳米铜线复合纳米银线的无色聚酰亚胺透明薄膜,第二层含有紫外吸收剂、聚合物网络的液晶层和第三层上侧单侧含有纳米铜线复合纳米银线的无色聚酰亚胺透明薄膜。
本发明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优选的,所述的单侧含有纳米铜线复合纳米银线的无色聚酰亚胺透明薄膜,光透过率在80~95%之间,薄层厚度为90~180μm,电阻率为1~500Ω/cm。
优选的,所述含有紫外吸收剂、聚合物网络的液晶层的原料组成以重量份数计包括:25~75份的混合液晶、25~75份的紫外线可聚合单体、0.3~10份的光引发剂、0.5~1份的紫外吸收剂和0.01~1份间隔子微球。
所述液晶层的混合液晶的折射率为0.1~1.3,清亮点为50~120℃,粘度为15~30mm2·s-1。
进一步的,所述紫外线可聚合单体的组成以重量份数计包括:0~50份的甲基丙烯酸羟基丙酯、0~35份的甲基丙烯酸十二酯、0~20份的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700和0~15份的丙烯酸十四酯,各组分不同时为零,其结构式如下:
所述光引发剂的组成以重量份数计包括:10~60份的2-羟基-4-(2-羟乙氧基)-2-甲基苯丙酮和40~90份的羟基丙烯酸酯改性的可聚合ZnO。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京学院,未经西京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9109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