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同时利用正、负压相对运动动能的方法及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93217.6 | 申请日: | 2021-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110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7 |
发明(设计)人: | 易元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易元明;吴桓勋;易华丁 |
主分类号: | F01K27/00 | 分类号: | F01K27/00;F01K25/10;F01D15/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2200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同时 利用 相对 运动 动能 方法 及其 装置 | ||
1.一种同时利用正、负压相对运动动能收集利用方法,该方法先期采用交通工具所载可逆式动力设备、利用储存能量驱动交通工具产生较快的行进速度;其特征在于,在交通工具机体前端设置开口仓,在开口仓内侧左、右、上、下四周设置相对运动动能叶轮;同时在交通工具机体前端外侧设置自然环境介质顺流百叶窗;然后,让自然环境介质流经相对运动动能收集叶轮与自然环境介质顺流百叶窗时,在相对运动动能收集叶轮前后形成正压力与负压力;同时产生由正、负压力与自然环境介质相对流速所共同构成的相对运动动能,再将其动能传递给螺旋桨推进器作为推动交通工具向前行进的反冲推力与反冲推进动能;同时利用本发明中的交通工具行进速度越快、其行进中的正、负压力越大,其可以收集利用的相对运动动能也就同步多倍增大的技术性能,实现将交通工具行进阻力高效转换为行进动力的技术效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本发明中,所述同时利用正、负压相对运动动能收集利用方法是指,它可以是飞机同时利用正、负压相对运动动能的方法,它也可以是船舶同时利用正、负压相对运动动能的方法,它还可以是汽车、火车同时利用正、负压相对运动动能的方法。
3.一种同时利用正、负压相对运动动能收集利用装置,它包括交通工具机体、交通工具重力支承部件,可逆式动力设备,推进器,自然空气进气管,尾气外排管,变速箱,机轴,相向对流换热器,液态空气储罐,蓄电池,高压电热仓,节流阀,工质泵,热力工质输送管;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交通工具前端开口仓,自然环境介质顺流百叶窗;其中的液态空气储罐、蓄电池、可逆式动力设备、高压电热仓、相向对流换热器、节流阀、热力工质输送管、工质泵设置在交通工具机体内;其中的推进器设置在交通工具机体前端,相对运动动能收集叶轮设置在交通工具前端开口仓的上、下、左、右四周内侧,变速箱设置在交通工具前端开口仓的中部,自然环境介质顺流百叶窗设置在交通工具前端外侧;在本发明中,推进器通过机轴与变速箱连接,相对运动动能收集叶轮通过机轴与变速箱连接,可逆式动力设备与通过机轴与变速箱连接。工质泵将液态空气储罐中的液态空气加压后注入相向对流换热器冷端内管,从相向对流换热器外管吸热汽化后,再经高压电热仓加热,蓄电池向高热电热仓供电,高压空气在高压电热仓吸热升温后输入可逆式动力设备、驱动其运转作功,经由变速箱驱动推进器运转产生反冲推力,推动交通工具前进;高温高压空气透平作功之后,降温降压成为尾气,部分尾气经热力工质泵输送管进入相向对流换热器的热端外管,冷凝液化后经节流阀注入液态空气储罐,其余尾气经由尾气外排管排向自然空间;在交通工具快速行进过程中,自然环境介质从交通工具机体前端的开口仓进入,流经相对运动动能收集叶轮、再从自然环境介质顺流百叶窗外排自然空间;其时,叶轮前后承受的正、负压力与自然环境介质相对流速共同构成的相对运动动能全部由相对运动动能收集叶轮收集,再经由变速箱驱动推进器加速运转;必要时通过变速箱驱动可逆式动力设备发电与生产压缩空气。同时,关闭尾气外排管,关闭相关热力工质输送管,停止蓄电池向高压电热仓供电,打开自然环境进气管,让其吸入自然空气;可逆式动力设备在相对运动动能收集叶轮驱动下行使空气压缩机功能,将自然空气压缩为中压空气,输入高压电热仓;与此同时,启动工质泵将少量液态空气泵入相向对流换热器冷端内管,从外管中吸热汽化成为低温中压空气,流入高压电热仓与中压自然空气混合,最后再经热力工质输送管输入相向对流换热器热端外管,冷凝液化后经节流阀流入液态空气储罐。其时,可逆式动力设备功能由能量输入改为能量输出,所发出的电力输入蓄电池储存,所生产的液态空气输入液态空气储罐储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本发明中,所述同时利用正、负压相对运动动能装置是指,它可以是飞机同时利用正、负压相对运动动能的装置,它也可以是船舶同时利用正、负压相对运动动能的装置,它还可以是汽车、火车同时利用正、负压相对运动动能的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易元明;吴桓勋;易华丁,未经易元明;吴桓勋;易华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93217.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