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市政景观水循环系统及其水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93241.X | 申请日: | 2021-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450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1 |
发明(设计)人: | 贾平;浦凌峰;刘永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市给排水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市政 景观 水循环 系统 及其 水处理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市政景观水循环系统及其水处理方法,其中市政景观水循环系统包括为喷泉的喷头供水的供水管,还包括排水管、沉淀池、溢流腔和内设净水材料的过滤腔,供水管位于排水管内,供水管外壁与排水管内壁围成流道,喷头位于沉淀池内,过滤腔和溢流腔均包围喷头一圈且均位于沉淀池外侧,沉淀池的顶边参与围成溢流腔的进水口,过滤腔的进水口位于溢流腔内,过滤腔的出水口与流道顶部接通。本申请解决了目前市政景观水循环系统占地面积大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市政景观水循环系统及其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为了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喷泉这一景观水体在城市中也随之大量出现,其一方面提升了城市品味,另一方面改善了人居环境。然而大多数景观水体被设计成静止或流动性差的缓流水体,其自净能力差,一旦受到污染就会迅速恶化,不仅不会美化环境,还会给环境带来破坏。因此,要使景观水体水质洁净,需要采取一定的水处理措施。
公开号为CN109851172A的发明专利提出了一种市政景观水循环系统及水处理方法:景观池内的水体依次经过第一过滤池、人工湿地、第二过滤池、生物膜反应池、杀菌池的过滤后进入储水池,储水池内的高压泵为喷泉的喷头供水。由于城市中场地有限,几乎很难提供额外的场地用来建造过滤池、人工湿地、生物膜反应池、杀菌池及储水池,所以亟需一种占地面积小的市政景观水循环系统。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目前市政景观水循环系统占地面积大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市政景观水循环系统及其水处理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市政景观水循环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市政景观水循环系统,包括为喷泉的喷头供水的供水管,还包括排水管、沉淀池、溢流腔和内设净水材料的过滤腔,供水管位于排水管内,供水管外壁与排水管内壁围成流道,喷头位于沉淀池内,过滤腔和溢流腔均包围喷头一圈且均位于沉淀池外侧,沉淀池的顶边参与围成溢流腔的进水口,过滤腔的进水口位于溢流腔内,过滤腔的出水口与流道顶部接通,流道底部通至景观池的池底;
沉淀池的顶边高于溢流腔的进水口,当沉淀池的顶边溢流速度慢时,水全部溢流入溢流腔;当沉淀池的顶边溢流速度快时,水少部分溢流入溢流腔、大部分溢流入景观池。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市政自来水向景观池内第一次放水,待水位达到规定高度时停止放水,然后启动景观池内的水泵,抽池内的水给喷头泵水。
喷头喷出的水一部分落于沉淀池内、其余落于景观池内(少量进入溢流腔进水口的水忽略不计),由于景观池露天,易进入灰尘、垃圾,被水泵吸入的水中含灰尘和微小的垃圾颗粒等杂物,水中的杂物在沉淀池内沉淀,待沉淀池水满后,上层清水溢至溢流腔内。
溢流腔内清水进一步沉淀后溢流至过滤腔,通过过滤腔内的净水材料(如活性炭、明矾等)后从流道流入景观池。
上述水循环系统包围喷头设置,占地面积可控制得很小,所以解决了目前市政景观水循环系统占地面积大的问题。
可选的,所述供水管顶部连接有包围喷头的第一围板,第一围板内设有包围喷头的第二围板,第二围板的外壁上设有包围喷头的凹腔,第一围板封闭凹腔,第二围板的内壁围成沉淀池,沉淀池内设有通至凹腔的通孔,沉淀池内设有遮盖通孔的过滤材料;
第一围板上设有溢流孔,溢流孔位于凹腔顶部,溢流孔连通凹腔与溢流腔,溢流孔高于过滤腔的进水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过滤材料(如海绵、过滤网等)拦截沉淀池水中杂物,使相对洁净的水通过通孔流入凹腔中,水在凹腔中不受沉淀池中水波影响,所以凹腔中的水沉淀效果好,凹腔中的上层清水通过溢流孔溢流至溢流腔,提高了溢流腔的进水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市给排水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无锡市给排水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9324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