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稻田酸性红壤土重金属污染的复配型修复药剂及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93588.4 | 申请日: | 2021-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614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2 |
发明(设计)人: | 张丰松;张桂香;熊惠磊;廖晓勇;何丽霞;王佳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科吉安生态环境研究院;太原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K17/40 | 分类号: | C09K17/40;B09C1/00;C09K101/00 |
代理公司: | 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4101 | 代理人: | 李富元 |
地址: | 10001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稻田 酸性 壤土 重金属 污染 复配型 修复 药剂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土壤污染防治技术领域,一种稻田酸性红壤土重金属污染的复配型修复药剂,包括有机成分、无机成分和矿物成分,所述有机成分为聚丙烯酰胺,所述无机成分为氧化钙,所述矿物成分海泡石,无机成分、有机成分和矿物成分以(4~8):(1~4):(1~4)质量比例混合制成复配型修复药剂。本发明还涉及该修复药剂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污染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受到镉、铅、铜和砷等污染的酸性稻田修复的复配型修复药剂。
背景技术
根据国家农业部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普查得知,我国重金属污染耕地面积大约1.8亿亩,大概是全国耕地面积的10%~15%,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总体不容乐观,局部形势比较严峻。位于红壤丘陵区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超标率达17.86%。解决区域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问题,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刻不容缓。
重金属由农田土壤向作物迁移是农产品重金属超标的主要原因,所以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土壤中的有效态镉铅铜砷的含量降低,抑制镉、铅、铜和砷从土壤向农产品中迁移。钝化技术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把土壤中可能会对农作物生长产生危害的重金属固定,即减弱重金属有效性。使用这种方式能够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迁移以及扩散的速度,有效减少污染物在农产品中的富集。
重金属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受土壤中pH值的调节。土壤中pH值增高,金属的有效性就会显著降低,因而难以被植物吸收。相较于我国碱性的北方土壤,南方土壤pH值大多呈酸性。一般随着pH值的下降,重金属的溶解度增大,从而加速了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所以,相同浓度的重金属在南方土壤的生态环境风险高于北方土壤。目前,我国南方分布着近218万平方公里酸性土壤,大部分酸性土壤的pH值小于5.5,约占国土面积的22.7%,且该类土壤大多为酸性红壤。我国南方同时也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种植区,特别是水稻。相较于工业区土壤重金属修复不同,农田修复不仅要降低重金属含量,而且还要兼顾安全利用和土壤肥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目前,针对我国酸性红壤,CN110511098 A提供了一种改善重金属活化的复合土壤调理剂配方,可获得高产高质的蔬菜产品,可是所述调理剂用量较高,为1404-3654kg/hm2。另有CN 111807906 A提供了以农业废弃物为主要成分的土壤改良剂,涉及加温加压、菌株培养、真空厌氧保存等过程,步骤繁琐,而且只涉及旱田农作物包括花生、油菜、大豆。然而,对于稻谷酸性红壤重金属修复药剂的相关专利较少,而且所述药剂用量较多,如CN110698286 A提供了一种酸性稻田土壤调理剂及其应用,调理剂由蚯蚓粪、腐殖酸、石灰和腐解菌剂组成。原料配置操作简单,可是所述调理剂总用量高达1500-1600kg/亩。CN111423884 A提供了一种酸性稻田土壤改良剂及其施用方法和应用,所述改良剂施用量也较大,为29250-96750kg/hm2。
与这些修复药剂相比,本发明涉及的稻田酸性红壤重金属复配型修复药剂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适用范围宽、用量少等优点,可以在受重金属污染的酸性红壤水稻田中得到广泛应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修复稻田酸性红壤土镉、铅、铜和砷等污染的复配型修复药剂及方法。该复配型修复药剂解决了现有技术工艺复杂、使用量较多且适用范围较窄的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稻田酸性红壤重金属污染的复配型修复药剂,包括有机成分、无机成分和矿物成分,所述有机成分为聚丙烯酰胺,所述无机成分为氧化钙,所述矿物成分为海泡石,无机成分、有机成分和矿物成分以(4~8):(1~4):(1~4)质量比例混合制成复配型修复药剂。
需要混合时,所述有机成分、无机成分和矿物成分均研磨过200目的筛后再混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科吉安生态环境研究院;太原科技大学,未经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科吉安生态环境研究院;太原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9358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