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多域表达数据增强及模型自优化的不锈钢焊缝缺陷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99704.3 | 申请日: | 2021-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292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9 |
发明(设计)人: | 张睿;赵娜;白晓露;傅留虎;潘理虎;蔡江辉;宋仁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T7/00 | 分类号: | G06T7/00;G06K9/00;G06N3/00;G06N3/04 |
代理公司: | 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0 | 代理人: | 朱源;武建云 |
地址: | 030024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表达 数据 增强 模型 优化 不锈钢 焊缝 缺陷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域表达数据增强及模型自优化的不锈钢焊缝缺陷高效检测方法。本发明方法将一维回波时域信号衍生至时频域、格拉姆角场域和马尔可夫转移场域等空间域;将各空间域构建的数据集依次输入MobileNetV3神经网络,选择特征表达最丰富的空间域作为最终训练数据集;构建多尺度深度可分离卷积对MobileNetV3进行改进,以增强网络的识别性能;同时,提出粒子群‑混沌麻雀搜索算法用于网络结构及参数的自动寻优;采用“CPU+FPGA”异构协同计算加快缺陷的推理识别应用速度。以未熔合、气孔、夹渣、未焊透、裂纹五类焊缝缺陷为对象,对五类焊缝缺陷的识别准确率可达98.75%,具有实际工程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焊缝缺陷类型识别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多域表达数据增强及模型自优化的不锈钢焊缝缺高效陷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焊接工艺广泛应用于航天、机械、能源动力等重要领域,对焊缝缺陷进行检测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目前,工业生产中仍大量应用人工检测方法对焊缝缺陷进行检测识别,需要专业检测人员分析缺陷的严重程度并对缺陷类型定性。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已经成功于不锈钢焊缝检测领域。
Silva Lucas C等人提出了一个利用超声TOFD信息识别焊缝未熔合、未焊透、夹渣、气孔和无缺陷五种类型的决策支持系统,该决策支持系统以极限学习机为基础,采用TOFD信号分段的频谱作为训练特征,识别准确率最高可达97%。Muravyov,S.V.等人提出了一种自动缺陷识别算法,用于通过摄影图像对焊接缺陷进行检测和分类。该算法在分割后的图像中选择缺陷域,提取图像的几何特征,并将缺陷分为无缺陷、空腔、纵向裂纹、横向裂纹、烧穿和多缺陷六类,识别准确率可达85%。Xiong Zhang等人采用多通道融合模型对太阳能电池板表面破细胞壁、裂纹和拆焊区缺陷达到了平均98.3%的识别率。尹立航等人提出一种多尺度采样分析的焊缝缺陷识别方法,实现了对包含裂纹、夹杂、气泡、未焊透、夹钨、未熔合六类缺陷及正常X射线图像的识别,最高识别率达91.71%。胡宏伟等人使用LBP-KPCA算法对焊缝缺陷回波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在夹渣、气孔和未焊透3类焊缝缺陷上达到了96.7%的分类精度。Xiaokai Wang等人从时域和频域特征出发,在最终提取了9个特征值的情况下,对良好点焊接头、合格点焊接头和不合格点焊接头使用PSO-SVM算法达到了95%的识别率。Zhifen Zhang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森林和电弧光谱的机器人电弧焊铝合金在线缺陷检测方法,选择了六个光谱特征并根据构造模式进行了分析,最终实现了对不完全渗透,烧穿和孔隙三类缺陷97.75%的平均准确率。
近年来,凭借着在图像分类任务中的优势,深度学习开始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相比传统机器学习方法,深度学习的方法不需要人工设计特征提取器,可以通过神经网络的训练实现图像特征的自动提取,为不锈钢焊缝缺陷检测提供了新思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科技大学,未经太原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997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