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计及电动汽车需求响应的电力资源协调调度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00069.6 | 申请日: | 2021-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247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发明(设计)人: | 陈良亮;蔡华;张卫国;郑红娟;杨凤坤;李雪明;邵军军;孙季泽;周材;陈嘉栋;朱庆;李化;王立业;任端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瑞集团有限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国网普瑞特高压输电技术有限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H02J3/06;H02J3/14;H02J3/32;G06F30/20;G06Q10/06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张欢欢 |
地址: | 21110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需求 响应 电力 资源 协调 调度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计及电动汽车需求响应的电力资源协调调度方法,包括以下过程:获取电动汽车充电功率需求;将获取的电动汽车充电功率需求上传至所述系统调度层,求解对应的优化目标计算出总充电功率调度指令,并将总充电功率调度指令下发至柔性负荷层;求解对应的优化目标计算出新的电动汽车功率需求,并将新的电动汽车充电功率需求上传至系统调度层,不断迭代求解系统调度层和柔性负荷层的优化目标,直至获得最优的总充电功率。本发明建立电力资源双层协调调度模型,进行多目标优化,提高电力资源的优化协调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柔性负荷协调调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计及电动汽车需求响应的电力资源双层协调调度方法,还涉及一种计及电动汽车需求响应的电力资源双层协调调度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电力资源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每年消耗量持续快速增长,截止目前我国已成为电力生产和电力消耗第一大国。发电方式主要包括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和火力发电,其发电装置以达数万台,电力资源每年产量在世界遥遥领先。在社会生产高速发展下,全国的用电消耗量也大大增加。电动汽车、可控空调等柔性负荷的出现,是对我国电力资源的一种考验。如果能够合理的运用柔性负荷这个电力资源,可以有效的解决我国电力资源的问题,缓解电力资源短缺带来的压力;倘若对柔性负荷的管理松懈,使得大规模柔性负荷无序的接入用电网络,会导致峰上加峰的现象,严重的影响电网稳定安全的运行。这对电力资源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因此,对电力资源调度管理时首先要考虑柔性负荷的动态需求。
电动汽车在我国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对于它的调度可以按照传统的调度方法对其进行调度。但是电动汽车相比于其他生态调度资源,还侧重用户侧的体验,使用传统的调度方法虽然能够实现对电力资源的优化调度,但是却忽视了用户侧的体验和满意度,缺少人性化。与此同时,我国的无线-蓝牙-移动通信技术已得到广泛普及和应用,其方便、快捷、稳定的传输特性可以极大地增强用户侧与电网资源的信息交互。针对于一般的调度方法主要从供电侧的角度出发提出优化调度方法,约束条件下求出满足优化目标函数的可行解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计及电动汽车需求响应的电力资源协调调度方法及系统,建立电力资源双层协调调度模型,进行多目标优化,提高电力资源的优化协调能力。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计及电动汽车需求响应的电力资源协调调度方法,包括以下过程:
获取电动汽车充电功率需求;
获取电力资源双层模型,所述电力资源双层模型包括系统调度层和柔性负荷层,所述系统调度层以负荷峰谷差、充电功率需求偏差量最小为系统调度的优化目标,所述柔性负荷层以充电成本最小、电动汽车可响应资源的不确定性最小和用户侧充电需求满足程度最大为柔性负荷响应的优化目标;
将获取的电动汽车充电功率需求上传至所述系统调度层,求解对应的优化目标计算出总充电功率调度指令,并将总充电功率调度指令下发至柔性负荷层;求解对应的优化目标计算出新的电动汽车功率需求,并将新的电动汽车充电功率需求上传至系统调度层,不断迭代求解系统调度层和柔性负荷层的优化目标,直至获得最优的总充电功率。
可选的,所述系统调度层的优化目标,包括:
目标函数如下式:
式中,Pld(t)是t时段除电动汽车以外的常规负荷;是一天台区负荷的平均值;Ps(t)是调度层指导总充电功率,Pm(t)是优化后t时段的电动汽车总充电功率;
约束条件:
系统优化后的电动汽车所需总充电功率应该不小于所有电动汽车所需充电功率之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瑞集团有限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国网普瑞特高压输电技术有限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瑞集团有限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国网普瑞特高压输电技术有限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0006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