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采用数字码及物联网双标签的外包装防伪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00633.4 | 申请日: | 2021-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909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李家京;向磊;韩冰;张岳;杨戈;李海军;李雯;郭丙峰;于艳芳;王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30/00 | 分类号: | G06Q30/00;G06K19/06;H04L9/32;H04L9/30;H04W4/80 |
代理公司: | 郑州异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4 | 代理人: | 韩华;韩鹏程 |
地址: | 100048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用 字码 及物 联网 标签 外包装 防伪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数字码及物联网双标签的外包装防伪方法,S1,防伪模块制作:防伪模块由表层数字码和物联网模块组成,物联网模块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分为电路回路通过导线与电源模块连接;S2,防伪模块的安装:防伪模块安装在包装箱、包装盒或罐装瓶的盖与本体衔接位置;S3,防伪模块的发放、激活;S4,防伪查询验证;S5,防伪管理系统的区块链机制。本发明实现了有效的验证商品真伪,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商品鉴真手段,实现商品的制造、流通、使用环节的全过程追溯。在包装开启后,防伪模块立即失效,有效避免高端商品的包装重复使用,从根本上实现防伪的有效管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伪系统,尤其是涉及采用数字码及物联网双标签的外包装防伪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外包装商品的防伪,存在两个难题:1、如何防止防伪标签的非法规模复制,2、如何实现防伪标签与外包装商品一对一绑定。例如高端酒类产品,瓶体常被很轻松的回收利用,进行造假;又如带有防伪标签的包装盒,很容易被复制或回收利用。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外包装商品无法真正从技术层面保障商品的“原厂正品”;近年来,管理部门大规模建设重要商品溯源系统,但如果没有可信的防伪验证技术支撑,将会形成管理部门数据库为假冒商品背书的尴尬局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数字码及物联网双标签的外包装防伪方法,实现防伪标签与外包装商品可靠的一对一绑定。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下述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述采用数字码及物联网双标签的外包装防伪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S1,防伪模块制作:
所述防伪模块由表层的数字码和物联网模块组成,所述数字码与防伪管理系统数据库中的标识ID对应;所述物联网模块分为上、下两部分,所述上部分为物联网芯片,所述物联网芯片包括无线模块、存储模块、电源模块,所述下部分为一个电路回路,所述电路回路通过导线与所述电源模块连接;
S2,防伪模块的安装:
防伪模块安装在包装箱、包装盒或罐装瓶的盖与本体衔接位置,当所述包装箱、包装盒或罐装瓶的盖打开时,电路回路与电源模块即发生断路;
S3,防伪模块的发放、激活:
S3.1,当防伪模块出厂并发放、安装到包装上时,通过网络连接到所述防伪管理系统的区块链模块进行双向认证;
S3.2,防伪模块的所述存储模块中包括ID数据模块、出厂数据模块、发放数据模块、加密私钥,区块链数据;防伪模块出厂并发放时,启动所述出厂数据模块并建立起始区块,形成信息追溯链,通过与防伪管理系统的数据交换,防伪管理系统记录该防伪模块已激活;
所述出厂数据模块的工作过程为:在所述起始区块中记录被包装产品ID和生产信息,生产厂商节点签名后,盖上时间戳,建立起始区块,加入到所述信息追溯链中,起始区块即是信息追溯链中的第一个区块;
S3.3,所述被包装产品在流转过程中向信息追溯链补充信息,并将追溯链信息向防伪管理系统更新;防伪管理系统向所述区块链中的其他防伪管理系统发送相关信息;
S4,防伪查询验证:
S4.1,消费者采用移动终端扫码防伪模块表层的数字码;
S4.2,所述移动终端自动与无线模块连接,访问存储模块中的ID信息;
S4.3,移动终端查询防伪管理系统,分别进行数字码验证和物联网验证是否真实;若所述数字码验证和所述物联网验证都通过,则确认该被包装产品为真实,伪管理系统向该消费者移动终端返回确认真实信息;否则,伪管理系统向该消费者移动终端返回是假货信息;
S4.3.1, 物联网验证过程为:防伪模块与防伪管理系统之间采用椭圆曲线算法进行验证解密,并用防伪模块公钥对验证码进行解密;如果验证成功,则防伪管理系统向该消费者移动终端发送反馈激活成功信息,证明防伪模块为真;如果验证失败,则防伪管理系统向该消费者移动终端发送反馈激活失败信息,证明该防伪模块中的区块链为假,不能成为区块链节点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0063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