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体循环管焊丝一体缠绕装置及缠绕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02586.7 | 申请日: | 2021-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457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4 |
发明(设计)人: | 陈自文;张志峰;代路路 | 申请(专利权)人: | 艾玛意自动化技术(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F3/04 | 分类号: | B21F3/04;B21F2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睿之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96 | 代理人: | 刘菊兰 |
地址: | 211153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体 循环 焊丝 一体 缠绕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体循环管焊丝一体缠绕装置,包括工作台,工作台上设置用于固定加热棒的加热棒固定机构,用于带动加热棒沿轴线方向转动的主缠绕伺服电机,主缠绕伺服电机的驱动轴与加热棒固定机构连接,主缠绕伺服电机的驱动轴上设置用于夹装液体循环管的夹紧机构;沿加热棒固定机构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有用于输送焊丝的同步送丝机构,所述同步送丝机构底部设置底座,同步送丝机构与底座沿加热棒固定机构的长度方向滑动连接;本发明通过三个伺服电机的协同,实现液体循环管和焊丝同步缠绕,直接融化焊丝进行焊接,节省工序步骤,液体循环管和加热棒之间不会产生串动,缠绕精度高,表面贴合度好,提升传热效率,保证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路安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体循环管焊丝一体缠绕装置及缠绕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自动化深入发展,绕管技术也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在家电行业,液体加热机如饮水机、咖啡机等,其中加热单元通常由加热棒及沿加热棒轴向螺旋缠绕的液体循环管路组成。而上述加热单元就运用了绕管技术,为了达到较好的加热效果,液体循环管路需要和加热棒紧密贴合,为了准确集成到终端产品中,对循环管路入口、出口及与加热棒相对位置及角度均有要求,且为保证液体流动顺畅,在缠绕过程中,不能将液体循环管挤瘪。
现有常用的方式是先进行液体循环管绕管,然后进行焊接,将液体循环管固定在加热棒上,但是后续焊接会造成液体循环管与加热棒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固定不够牢靠,先缠绕后焊接的方式,工序时间长,固定质量不好,接触面无法完全贴合,影响加热效果,产生多余的能耗。
发明内容
技术目的:针对现有液体循环管先缠绕后安装,工序时间长,易产生错位影响传热等不足,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够同步进行液体循环管和焊丝缠绕,接触面贴合度好,节省加工工序的液体循环管焊丝一体缠绕装置及缠绕方法。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液体循环管焊丝一体缠绕装置,包括工作台,工作台上设置用于固定加热棒的加热棒固定机构,用于带动加热棒沿轴线方向转动的主缠绕伺服电机,主缠绕伺服电机的驱动轴与加热棒固定机构连接,主缠绕伺服电机的驱动轴上设置用于夹装液体循环管的夹紧机构;沿加热棒固定机构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有用于输送焊丝的同步送丝机构,所述同步送丝机构底部设置底座,同步送丝机构与底座沿加热棒固定机构的长度方向滑动连接。
优选地,本发明的加热棒固定机构包括顶杆和沿加热棒的长度方向顺序设置的固定支承组件和活动支承组件,顶杆一端与活动支承组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固定支承组件滑动连接,加热棒固定在顶杆的端部和主缠绕伺服电机的驱动轴之间,夹紧机构套接在驱动轴上。
优选地,本发明的工作台上还设置加热棒保护机构,加热棒保护机构包括随动伺服电机、滑动底座和保护管,保护管套接在顶杆外圈,保护管外侧与固定支承组件之间滑动连接,保护管远离固定支承组件的一端通过连接块与滑动底座固定连接;滑动底座的底部沿加热棒的长度方向与工作台滑动连接,工作台设置与滑动底座对应的滑轨,随动伺服电机固定在工作台上,随动伺服电机的驱动端与滑动底座连接。
优选地,本发明的滑动底座上设置用于液体循环管缠绕导向的导向卡槽,导向卡槽的引导方向与加热棒的长度方向垂直。
优选地,本发明的固定支承组件和活动支承组件均包括轴承座,轴承座内设置滚动轴承,其中活动支承组件的轴承座沿加热棒的长度方向与工作台滑动连接。
优选地,本发明的工作台上还设置用于弯折焊丝的折钩机构,以及用于缠绕完毕后剪断焊丝的剪丝机构。
优选地,本发明的同步送丝机构上设置用于带动焊丝供给嘴沿竖向升降的升降气缸。
一种基于上述液体循环管焊丝一体缠绕装置的缠绕方法,包括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艾玛意自动化技术(南京)有限公司,未经艾玛意自动化技术(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0258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