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菌液与含铜含氰废水混合的除氰回收铜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03296.4 | 申请日: | 2021-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050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8 |
发明(设计)人: | 陈进松;简勇章;刘国荣;练旭升;张清禄;钟秀生;王昌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内蒙古金中矿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1G49/14;C01G3/10;C02F101/18;C02F101/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11300 内***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铜含氰 废水 混合 回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菌液与含铜含氰废水混合的除氰回收铜的方法。包括电位大于600mV的菌液与含铜含氰化废水混合,加热30℃,充气2h,控制pH 3~4.5,浓密过滤,滤液加入双氧水,使得总氰含量从0.5~5mg/L降低到0.5mg/L以下,除氰后液经过树脂吸附铜,解吸后作为硫酸铜进行回收,除铜后液进行外排或回用。新工艺的主要优点在于,可以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资源,在减少药剂的用量的同时,增加收益,使得工艺在经济上可行,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处理、回收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冶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菌液与含铜含氰废水混合的除氰回收铜的方法。
背景技术:
国内含氰废水处理方法比较多,早期有碱氯法(液氯法、次氯酸钠法、漂白粉法、二氧化氯法等),酸氯法、因科法、酸化吸收-中和法、臭氧法、电解法、离子交换法、活性炭催化氧化法、生物法、加压水解法等。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溶剂萃取法、过氧化氢-铜催化氧化法、酸化沉淀-中和法(二步沉淀法)等,组合处理工艺也开始普遍应用。国外早期主要是碱氯法、因科法,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生物氧化法、湿式氧化法、超临界水氧化法等。目前,国内外含氰废水的处理工艺方法繁多,但应用哪一种工艺主要决定于含氰废水的质量浓度、性质以及实际处理的效果。废水中氰的质量浓度可粗略分为高、中、低3种。
一般情况下,成分复杂的高质量浓度废水CN-在800mg/L以上,可先采用酸化法回收氰化物,残液再继续氧化处理。中等质量浓度含氰废水一般在200~800mg/L之间,根据废水成分的复杂程度选择处理工艺;废水成分简单、回收氰化物有经济效益的,适合先采用酸化法,残液再继续采用二次处理;酸化回收无经济效益的废水,可直接采用氧化法进行破坏。低质量浓度的含氰废水常用直接氧化破坏的方法。金矿选冶厂高质量浓度含氰废水先采用酸化挥发-碱吸收回收氰化物,待污染物质量浓度降到中、低水平后,再采用氧化破坏的方法或采用组合处理工艺去除CN-。在国内实际生产时,高、中质量浓度(接近800mg/L)含氰废水一般根据成分复杂程度而决定采用的工艺方法;有些成分简单的废水,也可以先回收氰化物,回收后残液再直接进行氧化破坏CN-;中、低质量浓度的废水均采用直接氧化处理工艺。
大部分企业均采用多种组合的工艺进行处理。主要组合处理工艺是酸化回收与直接氧化的技术结合,一种组合是直接氧化、自然净化与活性炭吸附工艺的技术组合,许多新的废水全循环技术组合工艺也是主要发展趋势之一。对金矿含氰废水中的铜、锌进行脱除处理,脱除铜、锌等重金属后的废水回收用于生产,提高含氰废水循环利用的质量,从而减少氰化钠的单位耗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整个氰化浸出系统工艺的稳定,减少随氰渣带走的氰化钠和重金属离子。
以上的方法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对CN-、OH-多有浪费,现有的方法对含铜含氰废水中的CN-、OH-均有利用,溶液中的铜及其他金属离子均可回收,可进一步的运用到金、铜并存的矿山铜,使得菌液氧化低品位铜矿石的萃余液与氰化浸金贫液进行混合,形成经济有效的处理、回收工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内容在于一种菌液与含铜含氰废水混合的除氰回收铜的方法,利用工艺创新、改进,节省药剂成本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形成高效、利用率强的工艺。
本发明由如下技术方案实施:一种菌液与含铜含氰废水混合的除氰回收铜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菌液制备;S2.废水处理;S3.滤液处理;S4.滤渣处理;其中:
S1.菌液制备:根据需处理的料液情况,培养适合酸、铁浓度的菌液,使用硫酸亚铁及硫酸配置培养液,控制pH<2.5,而后在培养液中加入硫酸亚铁硫杆菌进行曝气培养,在存在细菌的情况下,二价铁不断的氧化成三价铁,最终菌液中铁绝大部分以三价铁形式存在,二价铁为毫克升级,并监测菌液电位,当菌液电位大于600mV,溶液中存在绝大部分为三价铁,菌液制备完成待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内蒙古金中矿业有限公司,未经内蒙古金中矿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0329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