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听觉功能测试设备、可穿戴设备及听觉功能测试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03668.3 | 申请日: | 2021-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691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6 |
发明(设计)人: | 李耕林;王云峰;赵晶晶;王丽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5/12 | 分类号: | A61B5/12;A61B5/24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徐秋平 |
地址: | 200031***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听觉 功能 测试 设备 穿戴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一体式听觉功能测试设备、可穿戴设备及听觉功能测试系统。一体式听觉功能测试设备包括音频输出模块、信号记录模块和数据交互模块,其中:音频输出模块用于根据一声音刺激指令获取匹配的音频信号,并将音频信号输出至第一外部设备,且用于在输出音频信号时将一同步触发信号发送至信号记录模块;信号记录模块用于在同步触发信号的触发下、放大并记录来自皮肤表面电极的听觉脑干反应信号,并将听觉脑干反应信号发送至数据交互模块;数据交互模块用于将听觉脑干反应信号发送至第二外部设备,并用于接收外部输入的声音刺激指令且将声音刺激指令发送至音频输出模块。基于所述听觉功能测试设备得到的测试结果不受受试者心理因素的干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测试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听觉功能测试设备、可穿戴设备及听觉功能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健康的成年人能够感受微小到只有20微帕(20μPa)的声音,这就要求人的听觉器官耳蜗里的基因表达以及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全部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任何分子、细胞和组织水平的微小变化,不论是基因表达引起的还是外部环境引起的,都有可能造成听力下降。根据2016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我国现有约16%的人口患有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约5%的人口患有致残性听力障碍,而耳病患者中接受过耳科检查的比例只有约28%。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于听力障碍和耳聋的治疗和预防就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
在耳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听觉功能的检测是极其重要的基础和判断依据。同时,听力损伤有很强的积累效应,轻微的、暂时性的听力下降(Temporary ThresholdShift,TTS)如果不及时地诊断并干预治疗都有可能会转变成永久性的、不可逆的听力损伤(Permanent Threshold Shift,PTS)甚至耳聋。因此,听觉功能检测在耳科疾病的预防中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临床上的听觉功能测试主要依赖于受试者的主观配合和回应,这种测试方式简单易用,但是会受到受试者的心理因素干扰,并且这种测试方式不适用于无行为能力的小孩或者麻醉下的病人。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客观且能够普遍用于所有受试者的听觉功能测试方案,已成为相关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听觉功能测试设备、可穿戴设备及听觉功能测试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不够客观且不能适用于所有受试者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听觉功能测试设备,所述一体式听觉功能测试设备包括音频输出模块、信号记录模块和数据交互模块,其中:所述音频输出模块与所述信号记录模块和所述数据交互模块相连,用于根据一声音刺激指令获取匹配的音频信号,并将所述音频信号输出至第一外部设备,且用于在输出所述音频信号时将一同步触发信号发送至所述信号记录模块;所述信号记录模块与所述音频输出模块和所述数据交互模块相连,用于在所述同步触发信号的触发下、放大并记录来自皮肤表面电极的听觉脑干反应信号,并将所述听觉脑干反应信号发送至所述数据交互模块;所述数据交互模块与所述音频输出模块和所述信号记录模块相连,用于将所述听觉脑干反应信号发送至第二外部设备,并用于接收外部输入的所述声音刺激指令且将所述声音刺激指令发送至所述音频输出模块;所述音频输出模块、所述信号记录模块和所述数据交互模块为一体式结构。
于所述第一方面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音频输出模块还用于存储一声音波形文件,所述音频输出模块根据所述声音波形文件获取与所述声音刺激指令匹配的所述音频信号。
于所述第一方面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音频输出模块包括一音频芯片;所述音频芯片用于存储所述声音波形文件,并用于根据所述声音刺激指令播放匹配的声音波形文件以生成所述音频信号,且在播放所述声音波形文件时输出所述同步触发信号;所述音频芯片音频输出的解码频率大于等于40kHz,且所述音频芯片还用于对其输出频率进行调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未经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0366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