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移动水体原位生态修复系统及其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06739.5 | 申请日: | 2021-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493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龙绛雪;陈一鸣;潘佳乐;高攀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1/10;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精诚新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18 | 代理人: | 刘小勤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 水体 原位 生态 修复 系统 及其 用途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移动水体原位生态修复系统及其用途,该系统包括可移动浮体、铁碳填料,浮生植物和曝气系统,其中,所述可移动浮体中心开孔或槽以容纳和固定所述浮生植物;所述曝气系统包括气泵和太阳能电池板;所述铁碳填料沿周向固定在所述可移动浮体的外围,从而使所述可移动水体原位生态修复系统平稳地漂浮在水体表面。本发明所述可移动水体原位生态修复系统可有效净化水体,降低水体中的COD、氨氮以及总磷含量,可自主进行曝气量调节,节省人力;将浮生植物和浮体进行结合,节省空间,并且该装置可和周边景观融合,可以有效的净化水质,抑制水体恶化,具有较好的环保意义和生态推广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体修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移动水体原位生态修复方法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目前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湖、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水体富营养化会造成较多的不利影响,比如对景观水体来讲,富营养化会导致水体中的藻类大量繁殖,水质浑浊不清,有的还会产生异味影响景观水体的职能等。
城市黑臭水体是百姓强烈反映的又一水环境问题,不仅损害了城市人居环境,也严重影响了人居环境。无论是从大气沉降,还是直接排放的污水,以及水土流失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最终都汇聚到水体中进行累积和富集,从而导致水体恶劣变化。黑臭水体生物多样性低,生态平衡失调而丧失自净能力。
针对黑臭水体的治理,目前常采用化学治理或者大型工程器械治理。然而,化学治理易造成新的污染,而大型工程器械治理适应范围较小,能耗高,会因为地形限制无法在景观水体中运用。
近年来,采用传统的铁碳微电解技术对中性或偏碱性水质(如人工湿地)的处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黑臭水体中的氨氮、COD、总磷等指标均非常高,仅采用铁碳微电解技术对黑臭水体进行处理,黑臭水体中的高浓污染物会影响铁碳微电解材料活性的发挥,处理能够有限,效果较差,稳定性也不好,难以恢复到原来的清澈稳定的水体生态体系。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110092475A公开一种铁碳微电解耦合沉水植物模块,包括沉水植物系统和曝气系统,所述沉水植物系统包括定植篮和沉水植物,所述定植篮中固定有沉水植物,沉水植物根部被铁碳填料包裹并固定,所述沉水植物被陶粒固定于所述定植篮中;所述曝气系统为水下曝气或表面曝气。铁碳微电解耦合沉水植物可以提高处理效果,然而该方案以铁碳填料作为沉水植物生长的“土壤”,沉水植物的根系上的微生物为缺氧状态,难以获得较好的处理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的水处理方案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可移动水体原位生态修复系统,通过铁碳微电解技术耦合生物降解技术,提高水体净化效率。
本发明采用可移动浮体作为生态修复系统的主体,其漂浮在水体表面,具有移动方便,无需固定的优势,可广泛适用于不同的运用场景。
发明人认为,铁碳微电解过程对氧含量敏感,而浮水植物的根系为需氧状态,不适合以铁碳填料作为浮水植物的土壤进行植株的固定。为了使得生态修复系统具有景观价值,需考虑浮水植物的生长状态,即保持良好的长势,以达到治理污染和点缀环境的双重目的。
更重要的是,水体中的微生物以浮水植物根系和仿生水草作为吸附位点,形成丰富的生物膜,通过代谢转化及降解水中污染物,促进水体自净能力的恢复,降低氮、磷和有机质含量,。由于生物膜中微生物代谢需要消耗溶解氧,因此会干扰铁碳微电解过程。
因此,本发明中所述浮生植物的根系裸露在水体液面下,并将所述浮生植物固定在浮体中心,而铁碳填料沿周向固定浮体外围,从而使得二者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距离,二者在时间上能同时发挥最佳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理工学院,未经厦门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0673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