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水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10062.2 | 申请日: | 2021-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568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徐伟;陈昌中;范召卿;靳小苑;谭德强;冯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格力电器(武汉)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H4/02 | 分类号: | F24H4/02;F24H9/18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齐记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水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水器,包括:水箱内胆;套设在水箱内胆上的换热机构,换热机构包括换热管路及设在换热管路朝向水箱内胆的表面上的防脱凹槽;导热结构,设在水箱内胆与换热管路之间并部分嵌入防脱凹槽内,其材料为钇钡铜氧化物。本发明提供的热水器解决了热水器内导热结构的导热效率低及使用寿命短的问题,并保证热水器具有更高的热效率及更长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水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水器。
背景技术
热水器是常见的家用装置,其实质上是一种在一定时间内使冷水温度升高变成热水的装置。热水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换热管路和导热结构将热量传递至水箱内胆中的水中,进而使冷水温度升高。由此可知,导热结构的导热效率是影响热水器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提高换热效率,包含换热管路的换热机构往往以紧贴的方式套设在水箱内胆上,并促使换热管路与水箱内胆相贴合,但由于加工精度的存在,换热管路与水箱内胆之间还会存在一定的空隙,该空隙会导致换热管路与水箱内胆之间的换热效率降低。现有的解决办法是在换热管路和水箱内胆之间填充由导热硅脂所形成的导热结构,并利用导热硅脂的导热系数高于空气的特性,提高换热管路与水箱内胆之间的换热效率。但由于导热硅脂也存在导热效率低、热阻高及可部分挥发的缺陷,导致现有的导热结构存在导热效率低及使用寿命短的缺陷,难以长期且大幅度地提高换热管路与水箱内胆之间的换热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全部或部分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水器,用以解决热水器内导热结构的导热效率低及使用寿命短的问题,并保证热水器具有更高的热效率及更长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水器,包括:水箱内胆;套设在水箱内胆上的换热机构,换热机构包括换热管路及设在换热管路朝向水箱内胆的表面上的防脱凹槽;导热结构,设在水箱内胆与换热管路之间并部分嵌入防脱凹槽内,其材料为钇钡铜氧化物。
进一步地,换热管路包括相互平行且顺序连通的换热扁管,在每个换热扁管朝向水箱内胆的表面上均设有沿着其长度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防脱凹槽,每个防脱凹槽均能独立容纳一个导热结构。
进一步地,导热结构与防脱凹槽之间的配合为过盈配合。
进一步地,导热结构和防脱凹槽的横截面皆为矩形,但导热结构的厚度大于防脱凹槽的深度。
进一步地,换热管路构造成能沿着周向对水箱内胆的外周壁进行部分包裹,换热机构还包括用于将换热管路的两端连接起来并防止换热管路在水箱内胆上滑动的连接部件。
进一步地,连接部件包括连接板、用于将连接板的一端与换热管路的一端相连的第一螺栓及用于将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换热管路的另一端相连的第二螺栓。
进一步地,水箱内胆由钢、铝或铜制成,换热管路的制造材料为钢、铝或铜。
进一步地,热水器为空气能热水器。
进一步地,换热管路为微通道换热管路。
进一步地,水箱内胆的横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
本发明所述的热水器通过由钇钡铜氧化物所形成的导热结构代替由导热硅脂所形成的已有导热结构,由于钇钡铜氧化物的导热效率(导热系数通常为6000W/m*K左右)高于由导热硅脂的导热效率(导热系数通常为1-10W/m*K),所以可以由钇钡铜氧化物所形成的导热结构具有更高的导热效率。且由于钇钡铜氧化物具有不易老化特性,所以由钇钡铜氧化物所形成的导热结构也具有更高使用寿命。也正是因为由钇钡铜氧化物所形成的导热结构具有更高的导热效率和更高使用寿命等优点,所述其可以长期且大幅度地提高换热管路与水箱内胆之间的换热效率,并保证热水器具有更高的热效率及更长的使用寿命。该热水器的结构简单、装配容易、使用安全可靠,便于实施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来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地描述。在图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格力电器(武汉)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格力电器(武汉)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1006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