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跨区域雨污截流调度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14415.6 | 申请日: | 2021-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897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E03F3/02 | 分类号: | E03F3/02;E03F5/04;E03F7/02;E03F5/22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陈兴旺 |
地址: | 21412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跨区 域雨污 截流 调度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跨区域雨污截流调度系统及方法,包括若干分布于不同地势地区的截流井节点,截流井节点包括截流井,同一地势地区的截流井之间通过雨污合流管连接,相邻地势地区的截流井之间通过调节水道连接。当截流井节点所处地势地区的降雨量达到预设阈值时,该地势地区内的截流井节点将雨水向相邻地势地区较高的截流井节点输送,地势地区较高的截流井节点将雨水向河道排出;当某地势地区的污水无法及时排出时,该地势地区的截流井节点通过相邻污水正常处理的截流井将污水排送至污水处理厂。本发明将不同地区的截流井组网,对暴雨季节降雨中后期地势低洼地区雨水的跨区域调度到地势高的地区通过河道排放,对污水进行跨区域应急调度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市政排水工程以及污水调控领域,具体为一种跨区域雨污截流调度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截流井都是单独的节点,在一些地势低的地区,易内涝的地区,路面及小区沉积的雨水通过雨污合流管通向沿河设置的截流井,截流井将污水截流后排向河道,由于雨量过大,单个截流井节点无法及时将雨水排向河道,从而造成城市内涝。某些地区局部大雨,以及暴雨季节时期,截流井内雨水排放不及时也会造成城市内涝。
在某些老小区,采用的仍然是雨污合流制管网设计,污水及降雨初期污染程度高的雨水,通过雨污合流管输送至截流井内,经截流后通过污水总道输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总道以及污水处理厂都是分片区单独的部分,并没有组网将其污水处理功能最大化,在某些地区跟截流井连通的污水总道会因为道路施工污水总道无法输送污水、污水总道堵住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而导致管内的污水无法被输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同时污水厂也有可能出现故障无法处理污水,此时,积累的污水并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会导致截流井内污水积累过多,污水排放不及时,形成污染,这也是传统污水总管设计以及污水厂设置的弊端。
传统截流井都是手动控制模式,无法实现区域内截流井信息的互联互通。
这些截流井无法满足缓解城市内涝以及污水应急处理的要求,功能过于单一,并不具备很大的实用价值,所以急需一种能够实现污水和雨水跨区域调度的截流井系统。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跨区域雨污截流调度系统及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雨污截流井无法满足缓解城市内涝以及污水应急处理的要求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跨区域雨污截流调度系统:包括若干分布于不同地势地区的截流井节点,截流井节点包括截流井,同一地势地区的截流井之间通过雨污合流管连接,相邻地势地区的截流井之间通过调节水道连接;
截流井还通过污水管连接污水处理厂,通过闸门导通于河道;
截流井与污水管和调节水道之间通过可控阀门连通。
优选,前述一种跨区域雨污截流调度系统:各截流井节点还包括控制器和用于采集截流井节点雨污状态信息的雨污状态采集装置,雨污状态采集装置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控制器;
可控阀门为电控阀门,其控制端连接控制器;
控制器根据雨污状态采集装置传输的雨污状态信息,控制可控阀门的导通状态,使得截流井导通污水管或调节水道。
优选,前述一种跨区域雨污截流调度系统:还包括云平台,云平台与各截流井节点的控制器之间连接通信,以获取各截流井节点的雨污状态信息,并根据获取到的信息向降雨量较大或水位较高的截流井节点的控制器发送雨污调度信号;
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雨污调度信号控制本节点可控阀门的导通状态,使得截流井连通至调节水道,通过调节水道将本节点截流井内的雨污排至相邻地势地区的截流井。
优选,前述一种跨区域雨污截流调度系统:截流井节点还包括潜污泵,电控阀门是三通阀,潜污泵通过三通阀导通污水管或调节水道。
优选,前述一种跨区域雨污截流调度系统:截流井通过溢流管连接河道,闸门为电液动平板闸门,设置于截流井连接溢流管的侧壁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1441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