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菌和促进伤口愈合的纳孔石墨烯/硝酸纤维素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110317052.1 申请日: 2021-03-25
公开(公告)号: CN113018503B 公开(公告)日: 2022-05-17
发明(设计)人: 邱洪灯;杜少博;李湛;陈佳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主分类号: A61L15/28 分类号: A61L15/28;A61L15/18;A61L15/42;A61L15/44;A61L15/46
代理公司: 兰州智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2201 代理人: 张英荷
地址: 730000 甘*** 国省代码: 甘肃;6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抗菌 促进 伤口 愈合 石墨 硝酸纤维素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抗菌和促进伤口愈合功能的纳孔石墨烯/硝酸纤维素膜的制备方法,是将纳孔石墨烯超声分散乙醇中,加入硝酸纤维素溶液超声并混合均匀得混合溶液,然后将混合溶液滴加到培养皿中,自然风干成膜即得。该膜具有良好的韧性与生物相容性,具备广谱抗菌性能和促进伤口愈合的能力,同时具有很好的水蒸气透过率,在创伤伤口敷料方面具临床应用潜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纳孔石墨烯复合材料,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广谱抗菌性能和促进伤口愈合功能的纳孔石墨烯/硝酸纤维素膜的制备方法,属于复合材料技术领域、抗菌材料和创伤伤口敷料。

背景技术

皮肤伤口治疗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开发性能优良的新型伤口敷料一直是技术热点。目前,硝酸纤维素膜因其生物相容性良好,以及具有多孔网状结构可防止有害细菌进入伤口以避免伤口感染而被用于创面愈合。然而,硝酸纤维素膜表面孔的孔径太小而影响其水蒸气透过率将导致伤口分泌物聚集,且其抗菌性能有待提高。这些缺点使单一的硝酸纤维素膜在抗菌和促进伤口愈合领域的应用受到了限制。目前在临床应用中,为了提高创面敷料抗菌性能,通常在其中添加抗生素或非抗生素抗菌纳米材料。但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与其造成的水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氧化石墨烯因其相对低廉的成本和较低的生物和环境毒性,正迅速成为一类新型非抗生素抗菌材料。然而,氧化石墨烯由于其强π-π共轭作用在溶液中易堆叠与团聚,因此仍不能有效改善硝酸纤维素膜的气体透过性而促进伤口快速愈合。

纳孔石墨烯是氧化石墨烯的衍生物,其片层具有独特纳米级孔隙。它作为非抗生素纳米抗菌材料含有大量sp3碳,比氧化石墨烯具有更优异的抗菌性能,且其片层携带的纳米孔及它具有的高比表面积和传质能力,可显著提升硝酸纤维素膜透气性。以此为基础,本发明在技术方案中提出了一种抗菌和促进伤口愈合的纳孔石墨烯/硝酸纤维素膜的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一、纳孔石墨烯/硝酸纤维素膜的制备

将纳孔石墨烯超声分散乙醇中,加入硝酸纤维素溶液(即火棉胶,硝酸纤维素的质量百分数为4~8%),超声并混合均匀得混合溶液,然后将混合溶液滴加到培养皿中,自然风干成膜即得。

纳孔石墨烯在混合溶液中的含量为0.001~0.006g/mL;硝酸纤维素溶液在混合溶液中的体积百分比为70%~90%。

纳孔石墨烯的制备参见CN 107619040 B:局部燃烧法快速制备多孔石墨烯的方法。具体为:将氧化石墨烯分散液与硝酸锌溶液磁力搅拌混合均匀;混合溶液中,氧化石墨烯的含量为1~6 g/L,硝酸锌的含量为100~1000 g/L;混合液用滤纸抽滤,将滤纸及截留混合物烘箱55℃干燥,然后于酒精灯点燃并充分焚烧;用10%盐酸反复洗涤焚烧产物后用蒸馏水洗涤至pH中性,离心收集纳孔石墨烯。

二、纳孔石墨烯/硝酸纤维素复合膜的性能

下面以实施例1制备的纳孔石墨烯/硝酸纤维素膜为例,说明本发明制备的纳孔石墨烯/硝酸纤维素膜的形貌及性能。

图1为实施例1所制备的纳孔石墨烯/硝酸纤维素膜表面(a)、截面(b)的扫描电镜图。可以看出,膜表面有纳孔石墨烯裸露,截面为疏松的层状结构。将膜对折4次后再展开,可以看出展开后的膜完好无损,表明其可弯曲折叠且具有良好的韧性(见图2)。

为测试膜的抗菌性能,将裁剪至大小合适的膜置于盖玻片上,后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和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用PBS稀释至OD600 nm值为0.05,滴50μL稀释后的菌液于膜上,而后在其上再覆盖一片盖玻片,37°C培养2 h,后用2 mLPBS将膜与盖玻片彻底清洗,而后滴50μL清洗液于固体培养基并涂布均匀,37°C过夜培养后观察菌落数。图3为本实施例1与不含纳孔石墨烯的硝酸纤维素膜(对比例)的抗菌效果图。可以看出,本发明所制备的纳孔石墨烯/硝酸纤维素复合膜具有更优异的广谱抗菌性能。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170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