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对用电单元进行功率调节的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23129.6 | 申请日: | 2021-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691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发明(设计)人: | 王继业;覃剑;陈宋宋;姚国风;唐新忠;刘兰方;赵大明;马娜;赵钊;吴晓江;任建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能源互联网技术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G06Q10/06;G06Q50/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贾银秋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用电 单元 进行 功率 调节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对用电单元进行功率调节的方法及系统,其中方法包括:基于目标区域内每个用电单元的实际功率确定目标区域的实际功率;确定目标区域的历史调节比率、类型调节比率、气候调节比率;以及能效调节比率;确定每个用电单元的动态调节比率;基于每个用电单元的历史调节比率和动态调节比率确定每个用电单元的预测调节比率和每个用电单元的预测功率,根据每个用电单元的预测功率确定目标区域的预测功率;根据实际功率、预测功率和历史调节比率,确定目标区域的区域调节比率,根据区域调节比率和每个用电单元的预测调节比率确定目标区域内的每个用电单元各自的用电调节比率,根据每个用电单元各自的用电调节比率进行功率调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计量控制技术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对用电单元进行功率调节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十四五”期间国家非常重视尖峰资源的发展。为此,国家将需求响应纳入区域电力规划,从而利用峰谷电价挖掘用户侧的电力资源,强化电力供应安全保障能力。以用户侧空调负荷为代表的需求响应无须大量的前期投资,并且对于平衡尖峰电力供需有较好的响应能力。目前,国内主流家电厂商已逐步向生产智能化电器的方向过渡。截至到2019年底,我国大负荷电器空调、热水器总量规模约为8.53亿,但智能电器激活率较低,并且没有规模性地与电网进行互动。科学的用能优化技术方案的最大柔性调节能力达接入负荷的30%左右,并且因此可提升空调系统能效15%以上。因此,如何实时感知客户侧的可调节电器负荷,挖掘用户的互动潜力,进一步提升电力系统的负荷调控能力,保障高峰负荷下电力网络的可靠、稳定运行是目前的发展方向。这些技术的关键依赖于用户侧负荷对电力网络调控的需求响应能力。
综上,由于电力网络在尖峰负荷(功率)下容易导致的各种问题,为此需要在尖峰负荷期间对电力网络中的用电单元的负荷或功率进行调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通过将具有电力计量、数据传送以及功率调节等功能的终端组件设置于用电单元中,帮助电力计量和功率调节的需求。通过内置的终端组件,使得家电设备聚合散落分布在用户侧的负荷资源,提升用户侧负荷响应能力,提高用户黏性及互动水平。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对用电单元进行功率调节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向目标区域内每个用电单元的终端组件发送状态查询请求,以促使终端组件确定所归属的用电单元内每个电器设备的实际功率(或称为当前功率、运行功率或当前运行功率);
根据用电单元内每个电器设备的实际功率确定用电单元的实际功率,基于目标区域内每个用电单元的实际功率确定目标区域的实际功率;
获取目标区域的历史调节数据并对所述历史调节数据进行解析,以获取每个用电单元的历史调节比率,根据每个用电单元的历史调节比率确定目标区域的历史调节比率;
基于用电单元内每个电器设备的电器类型和每种电器类型的类型调节比率确定每个电器设备的类型调节比率,基于每个电器设备的类型调节比率和额定功率确定用电单元的类型调节比率,根据每个用电单元的类型调节比率确定目标区域的类型调节比率;
基于用电单元内每个电器设备的电器类型和每种电器类型的气候调节比率确定每个电器设备的气候调节比率,基于每个电器设备的气候调节比率和额定功率确定用电单元的气候调节比率,根据每个用电单元的气候调节比率确定目标区域的气候调节比率;
基于用电单元内每个电器设备的能效等级和每种能效等级的能效调节比率确定每个电器设备的能效调节比率,基于每个电器设备的能效调节比率和额定功率确定用电单元的能效调节比率,根据每个用电单元的能效调节比率确定目标区域的能效调节比率;
确定类型调节权重、气候调节权重和能效调节权重,基于类型调节比率、类型调节权重、气候调节比率、气候调节权重、能效调节比率和能效调节权重确定每个用电单元的动态调节比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能源互联网技术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能源互联网技术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2312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