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湖泊水体杂质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23671.1 | 申请日: | 2021-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416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6 |
发明(设计)人: | 冯越;朱复东;施学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盐城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B01D29/35 | 分类号: | B01D29/35;B01D29/50;B01D29/64;B01D29/90;B01D29/9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4007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湖泊 水体 杂质 处理 装置 | ||
1.一种湖泊水体杂质处理装置,包括外壳(1)、外桶(2)、套桶(3)、毛刷(4)、垂杆(5)、横杆(6)、垂管(8)、涡叶(9)、主轴(11)、轴套大齿轮(12)、中心管(14)、桶口(16)、桶底(19)、粗联管(20)、排渣泵(22)、出渣管(23)、底部单向门(24)、动压膜(25)、中桶(27)、侧面单向门(28)、旁通管(29)、粗三通(32)、粗弯头(34)、引渣管(36)、第一轴套(38)、滚珠(39)、第一轴座(40)、主轴小齿轮(42)、传动轴(44)、夹叉(46)、歪轮(47)、副轴(48)、第四轴座(49)、副轴大齿轮(50)和副轴小齿轮(51);
其特征在于:引渣管(36)、侧面单向门(28)、底部单向门(24)和动压膜(25)构成排渣机构,主轴(11)、主轴小齿轮(42)、副轴大齿轮(50)和副轴(48)构成一级减速机构,副轴小齿轮(51)、轴套大齿轮(12)和第一轴套(38)构成二级减速机构,歪轮(47)、夹叉(46)和传动轴(44)构成往复机构,中桶(27)底部的桶底(19)下方设有排渣泵(22),排渣泵(22)呈盆形,排渣泵(22)内设有软橡胶材质的动压膜(25),俯视图上排渣泵(22)和动压膜(25)均为圆形,出渣管(23)内设有底部单向门(24),靠近排渣泵(22)的粗联管(20)的一端嵌在排渣泵(22)内,且在粗联管(20)的端口处设有侧面单向门(28),湖水灌入本装置时,水流的冲击力使涡叶(9)转动,通过主轴(11)的传动,依次带动主轴小齿轮(42)、副轴大齿轮(50)、副轴(48)、副轴小齿轮(51)、轴套大齿轮(12)、第一轴套(38)、横杆(6)、垂杆(5)和毛刷(4)转动,其中,副轴(48)转动时,通过歪轮(47)和夹叉(46)的作用,把歪轮(47)的转动变为夹叉(46)的上下运动,通过传动轴(44)的传动,排渣泵(22)内的动压膜(25)作向上拱起或向下弯曲的往复运动,动压膜(25)向上拱起时,排渣泵(22)为吸渣动作,此时,动压膜(25)下方的排渣泵(22)内腔部分气压减小,两个侧面单向门(28)打开,底部单向门(24)关闭,进水区底部的高浓度浑水依次通过引渣管(36)、粗联管(20)和侧面单向门(28)进入排渣泵(22),动压膜(25)向下弯曲时,排渣泵(22)为排渣动作,此时,动压膜(25)下方的排渣泵(22)内腔部分气压增大,两个侧面单向门(28)关闭,底部单向门(24)打开,排渣泵(22)内的高浓度浑水依次通过底部单向门(24)和出渣管(23)向外壳(1)下方排出,桶口(16)中心且在横杆(6)上方设有涡叶(9),涡叶(9)的中心设有与其垂直的主轴(11),主轴(11)外部套有第一轴套(38),主轴(11)与第一轴套(38)之间以及第一轴套(38)与第一轴座(40)之间均设有数个用于减少摩擦力的滚珠(39),第一轴套(38)旁设有副轴(48),主轴(11)底部设有主轴小齿轮(42),第一轴套(38)底部设有轴套大齿轮(12),副轴(48)上半部设有副轴小齿轮(51)和副轴大齿轮(50),主轴小齿轮(42)与副轴大齿轮(50)啮合,副轴小齿轮(51)与轴套大齿轮(12)啮合,副轴(48)穿过第四轴座(49),副轴(48)底部设有歪轮(47),歪轮(47)外侧设有夹叉(46)和传动轴(44),歪轮(47)的边沿嵌在夹叉(46)内,传动轴(44)顶端与夹叉(46)底部连接,传动轴(44)底端与动压膜(25)顶面连接,外壳(1)内设有外桶(2),外桶(2)的桶口(16)通过喇叭圈与外壳(1)内壁连接,外桶(2)内且在桶底(19)上设有中桶(27)和三个口径不同的套桶(3),套桶(3)的夹层底口其底边与桶底(19)连接,外桶(2)、套桶(3)和中桶(27)构成同心圆,中桶(27)底部与最小的套桶(3)底部之间设有十字形的旁通管(29),三个套桶(3)的夹层内均嵌有垂管(8),中桶(27)内设有中心管(14),桶底(19)下面设有八根引渣管(36),引渣管(36)顶端与桶底(19)平齐,八根引渣管(36)以桶底(19)为中心分成左右两边分布,两边的引渣管(36)分别通过其一边的粗三通(32)、粗弯头(34)和粗联管(20)互相联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盐城师范学院,未经盐城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23671.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