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高温的吸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24117.5 | 申请日: | 2021-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609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30 |
发明(设计)人: | 张磊;郭明波;刘仁坤;赵峻杰;龚畅;马院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镇江贝斯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6/10 | 分类号: | C04B26/10;C04B26/16;C04B26/18;C04B41/63;H04R9/02;H04R9/06;C04B111/5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闫加贺;姚亮 |
地址: | 21213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高温 吸音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耐高温的吸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其中,所述耐高温的吸音材料的原料包括多孔材料微粒、粘结剂、助剂以及溶剂;所述粘结剂包括耐高温粘结剂,或者耐高温粘结剂和耐低温粘结剂的组合,其中,所述耐高温粘结剂中的固体组分的玻璃化温度大于50℃,所述耐低温粘结剂中的固体组分的玻璃化温度为‑30℃至20℃。将耐高温的吸音材料或者耐高低温的吸音材料填充于电子设备的扬声器谐振腔内,所述耐高温的吸音材料或者耐高低温的吸音材料可在50‑150℃高温环境长期使用,不发粘,不结块,同时耐高低温的吸音材料也可在低温(‑40℃至0℃)环境下长期使用,在低温工作环境中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耐高温的吸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电声产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微型扬声器中,吸音材料(如吸音颗粒)被放置在扬声器装置的后腔(谐振腔)中,以在声学上虚拟增大后腔容积。移动设备长期使用过程中,扬声器长时间工作,其声音音质会产生杂音等现象,经过分析发现,当扬声器长时间工作时,音圈温度升高,热气流传导至后腔,使得后腔温度过高,由于现有吸音材料所用的粘结剂耐温性差,在高温中蠕变性强,导致吸音材料局部发粘,使吸音材料出现粘黏或结块等现象,气流在吸音材料中流通不顺畅或者受阻,使F0值变低,进而使音质变差或产生杂音。
目前扬声器装置的体积越来越小,特别是大振幅、小背腔类的扬声器或者其他具有特殊结构的扬声器,在这些小体积扬声器中,吸音材料离音圈距离近或音圈散热大,迫切需要改善吸音材料在高温环境中的粘黏性,使其不成团,不结块。但是目前市面上常用的吸音颗粒在常温存储时就会发生部分结块,在温度为50℃以上的环境中长时间使用时,温度越高,结块越严重,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抗高温、不结块的吸音材料,以使其在高温工作环境中具有优异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缺点和不足,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高温的吸音材料。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还在于提供以上所述耐高温的吸音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还在于提供以上所述耐高温的吸音材料在电子设备扬声器谐振腔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的扬声器谐振腔中填充有以上所述的耐高温的吸音材料。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耐高温的吸音材料,其中,所述耐高温的吸音材料的原料包括多孔材料微粒、粘结剂、助剂以及溶剂;
所述粘结剂包括耐高温粘结剂,或者耐高温粘结剂和耐低温粘结剂的组合,其中,所述耐高温粘结剂中的固体组分的玻璃化温度大于50℃,所述耐低温粘结剂中的固体组分的玻璃化温度为-30℃至20℃;
以所述原料混合后所得悬浮液的总重量为100%计,所述多孔材料微粒的用量为40%-60%,所述溶剂的用量为30%-60%,所述助剂的用量0.5%-2.5%;以所述多孔材料微粒的总重量为100%计,所述粘结剂的用量为4-12%;
优选地,当所述粘结剂包括耐高温粘结剂和耐低温粘结剂的组合时,以耐高温粘结剂和耐低温粘结剂的总重量为100%计,耐高温粘结剂的用量为25%-65%,余量为耐低温粘结剂,耐高温粘结剂及耐低温粘结剂的用量分别以耐高温粘结剂及耐低温粘结剂中的固体组分的用量计。
作为本发明以上所述耐高温的吸音材料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溶剂包括水。
作为本发明以上所述耐高温的吸音材料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多孔材料微粒具有微孔和介孔。
作为本发明以上所述耐高温的吸音材料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多孔材料微粒包括活性炭、沸石分子筛、二氧化硅、球壳状碳分子和碳纳米管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作为本发明以上所述耐高温的吸音材料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助剂包括乙二醇、丙二醇、甘油、聚丙二醇、聚乙二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镇江贝斯特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镇江贝斯特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2411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