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定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24454.4 | 申请日: | 2021-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071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5 |
发明(设计)人: | 吕绪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新大陆软件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64/00 | 分类号: | H04W64/00;H04W4/029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楼区京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2 | 代理人: | 林燕 |
地址: | 350000 福建省福州***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多源异构 数据 融合 定位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定位技术领域的一种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定位方法,包括:步骤S10、获取高精度位置数据计算得到携带采集时间的高精度位置点;步骤S20、利用高精度位置数据构建基站的覆盖网格;步骤S30、获取通信的信令,信令携带进入时间、离开时间;步骤S40、利用三个时间将高精度位置点插入顺序排列的各信令之间,得到信令数据集;步骤S50、从信令数据集中选取包含高精度位置点的三条数据,得到点a、b、c;利用进入时间、离开时间计算得到校正位置点;步骤S60、利用进入时间、离开时间、采集时间对活动时间段进行切割,得到校正时间段;步骤S70、基于校正位置点、校正时间段得到运动轨迹。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极大的提升了定位的精度以及通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位技术领域,特别指一种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定位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位置采集技术的不断提升,对于用户位置轨迹的挖掘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上存在多种定位方法,例如:
1、COO定位法:又称为CELL_ID或CGI定位技术,基本原理是通过采集MS所处的CELL_ID(小区标识号)来确定手机(智能终端)的位置,因此基站小区(扇区)的覆盖半径决定其定位精度,存在定位精度较低且不适合在基站密度低、覆盖半径大的地区使用的缺点。
2、TOA定位法:又称为到达时间定位法,通过测量手机发出的定位信号到达多个基站的传播时间来进行定位。设A、B、C为3个基站,已知基站A、B、C的坐标分别为(xA,yA)、(xB,yB)、(xC,yC),手机与基站A、B、C之间的电磁波传播时间为tA、tB、tC,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c=3108m/s,根据以上信息,用户的位置坐标(x,y)满足:
但是,该方法需要在各基站增加一个位置测量单元并且做到时间同步,手机也需要与基站同步,整个网络的初期投资很高,即使在位置测量单元时钟精度很高的情况下,到达时间的测量仍然会受到多径效应的影响,若手机无法与3个以上的位置测试单元或基站取得联系将定位失败。
3、AOA定位法:又称为DOA定位,通过基站接收机天线阵列来测量手机发出的信号到达角,手机必然处在基于一个DOA值画出的一条直线上,若从两个不同位置的两根天线上测得两个DOA值,那么手机的位置在从两根天线发出的两条直线的交点上。但是,该方法需要在基站上安装方向性较强的天线阵列,资源耗费大,当手机距离基站较远时,基站测量角度的微小偏差将会导致定位的较大误差,导致难以应用于实际的LBS定位系统。
综上所述,COO定位法无需对现有的通信系统进行改造,无需额外增设软硬件设备,但定位精度不高,尤其是在基站密度低的地区,比如郊区和农村,一般只能获得一到两公里的定位精度;TOA定位法和AOA定位法对数据的要求比较高,在实际应用中不一定能获取需要的所有数据,且需要对现有的通信系统进行改造,通用性较差。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定位方法,实现提升定位的精度以及通用性,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定位方法,实现提升定位的精度以及通用性。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获取各基站的高精度位置数据,基于所述高精度位置数据计算得到高精度位置点,各所述高精度位置点均携带高精度位置数据的采集时间以及第一经纬度;
步骤S20、利用所述高精度位置数据分别构建基站各小区的覆盖网格,基于所述覆盖网格对各高精度位置点进行筛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新大陆软件工程有限公司,未经福建新大陆软件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2445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