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铜抗菌抗病毒熔喷布母粒制造方法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24666.2 | 申请日: | 2021-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346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9 |
发明(设计)人: | 田修;田龙;蔡卫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犹京禾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南京瑞达纳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长三角(嘉兴)纳米科技产业发展研究院;江西纳米技术应用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29B9/06 | 分类号: | B29B9/06;B29B9/12;B22F9/04;B22F9/20;B22F1/07;B22F1/145;B22F1/12;B82Y40/00;B29K23/00;B29K105/00;B29K505/10;B29K507/04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 33233 | 代理人: | 陆永强;阮玉欣 |
地址: | 341200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抗菌 抗病毒 熔喷布母粒 制造 方法 应用 | ||
本申请属于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纳米铜抗菌抗病毒熔喷布母粒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石墨烯、纳米铜、微孔二氧化硅和纳米微胶囊包裹材料混合进行杂化得到纳米微胶囊包覆石墨烯复合材料;将纳米微胶囊包覆石墨烯复合材料与聚丙烯材料混合熔融并挤出造粒得到纳米铜抗菌抗病毒熔喷布母粒。还涉及上述制造方法得到的纳米铜抗菌抗病毒熔喷布母粒在具有抗菌灭活病毒性能的熔喷布中的应用。将纳米铜作为抗菌助剂形成纳米微胶囊包覆石墨烯复合材料,与聚丙烯材料形成熔喷非织造布母粒,能够使纳米铜牢固地镶嵌在聚酯纤维分子结构中,构成非溶出型抗菌纤维,从而使纤维及非织造布获得持续的抗菌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熔喷布母粒制造方法及应用,尤其是涉及一种纳米铜抗菌抗病毒熔喷布母粒制造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与有机抗菌剂相比,无机抗菌剂由于物化性能稳定,耐热性好, 无毒和对细菌的低抗药性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例如,专利公开号为CN106221014A的中国专利申请中提供了一种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组分:纳米氧化钕50~65份,聚丙烯8~15份,纳米铜粉抗菌剂1~5份,偶联剂0.1~5份、分散剂0.1~5 份、聚丙烯蜡2~8份、纳米二氧化钛抗菌剂50~65份、塑料树脂 20~40份,载体树脂20~70份,颜料15~40份,填料15~40份,抗氧剂0.5~2份,分散剂0.5~5份。该技术方案虽然能够使获得的塑料制品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但不适用于抗病毒熔喷布的制造。
又如,专利公告号为CN104984592A的中国专利申请中提供了一种能抗菌抑菌、吸尘及过滤粉尘的复合材料,将纳米铜加入尼龙中制成母粒,再加入到PP材料中制成纱线。该技术方案虽然能够制成具有一定抗菌抑菌作用的复合材料,但抗菌的持久性以及抗菌的效果都存在提升空间。
目前,亟需一种具有持久抗菌性能的抗病毒熔喷布母粒。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纳米铜抗菌抗病毒熔喷布母粒制造方法。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纳米铜抗菌抗病毒熔喷布母粒的应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本申请创造性地提供了一种纳米铜抗菌抗病毒熔喷布母粒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石墨烯、纳米铜、微孔二氧化硅和纳米微胶囊包裹材料混合进行杂化得到纳米微胶囊包覆石墨烯复合材料;
2)将纳米微胶囊包覆石墨烯复合材料与聚丙烯材料混合熔融并挤出造粒得到纳米铜抗菌抗病毒熔喷布母粒。
优选地,一种纳米铜抗菌抗病毒熔喷布母粒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1重量份石墨烯、0.5~1重量份纳米铜、0.1~0.2重量份微孔二氧化硅和3~10重量份纳米微胶囊包裹材料混合进行杂化得到纳米微胶囊包覆石墨烯复合材料;
2)将纳米微胶囊包覆石墨烯复合材料与聚丙烯材料按照 1:4~1:10的重量比混合熔融并挤出造粒得到纳米铜抗菌抗病毒熔喷布母粒。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一种纳米铜抗菌抗病毒熔喷布母粒制造方法中,所述纳米铜为经过表面修饰处理的微球结构钻石六方晶纳米铜,该微球结构钻石六方晶纳米铜中含有80%以上纳米铜离子。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一种纳米铜抗菌抗病毒熔喷布母粒制造方法中,所述表面修饰处理具体为:将含铜材料采用超音速微粒轰击处理,再通过机械纳米碾磨得到粒径为100~500nm且带正电荷的微球结构钻石六方晶纳米铜。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一种纳米铜抗菌抗病毒熔喷布母粒制造方法中,所述纳米微胶囊包裹材料包括聚氰基丙烯基烷基酯、聚乙二醇、聚乳酸、聚己内酯、明胶和壳聚糖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犹京禾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南京瑞达纳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长三角(嘉兴)纳米科技产业发展研究院;江西纳米技术应用研究院,未经上犹京禾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南京瑞达纳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长三角(嘉兴)纳米科技产业发展研究院;江西纳米技术应用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246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慧农业土壤翻土装置
- 下一篇:一种面膜套组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