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的压线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25815.7 | 申请日: | 2021-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545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3 |
发明(设计)人: | 蒋文建;陈开荣;郑师尧;陈秋鸿;林美丽;马志强;王凌;黄志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福建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3/048 | 分类号: | H01R43/048 |
代理公司: | 南昌金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6129 | 代理人: | 石红丽 |
地址: | 350004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碳纤维 复合 导线 线装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的压线装置及方法,属于压线装置领域,包括压接顶模、压接底模、液压机座以及斜度调节组件;压接顶模与压接底模安装于液压机座的动力输出端;压接顶模下侧设置有上半六边形缺口,压接底模上侧设置有半圆弧缺口,半圆弧缺口中滑动连接有压接衬套;压接衬套位于半圆弧缺口中时,压接衬套外侧壁与半圆弧缺口侧壁贴合,压接衬套的内侧设置有与上半六边形缺口配合的下半六边形缺口;压接衬套底面设置有导向杆,半圆弧缺口底面设置有与导向杆配合的导向滑槽,导向杆的一端延伸出压接衬套的一侧;将压接管分为上下两部分依次压接,压接时另一侧一直处于相对固定的状态,从而在压接变形时不易出现弯折损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线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的压线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架空电缆施工中用的耐张线夹通常需要对线夹的圆形金属管表面进行压接处理,然而由于圆形金属管有一定的可塑性,在硬度更高的钢模的挤压之下,发生变形明显;另外圆形金属管和钢模之间是直接接触的,压接时,采用传统的模具进行压接处理,钢模相向运动时,在与圆形金属管管接触的四个切面上产生的阻力,作用在圆形金属管上的摩擦力使圆形金属管表面的材质产生了位移。
碳纤维电缆在压接时要求压接后弯曲程度不能超过外压接管全长的1%,在采用现有的小型压接装置时需要分多段压接,从而在压接之后弯曲度不能保证,从而不太适合碳纤维线缆的使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用于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的压线装置,可以保证在分段压接之后线缆依旧保持较好的直线度,从而不会影响碳纤维线缆的使用。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的压线装置,包括压接顶模、压接底模、液压机座以及斜度调节组件;所述压接顶模与所述压接底模安装于所述液压机座的动力输出端;所述压接顶模下侧设置有上半六边形缺口,所述压接底模上侧设置有半圆弧缺口,所述半圆弧缺口中滑动连接有压接衬套;所述压接衬套位于所述半圆弧缺口中时,所述压接衬套外侧壁与所述半圆弧缺口侧壁贴合,所述压接衬套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上半六边形缺口配合的下半六边形缺口;所述压接衬套底面设置有导向杆,所述半圆弧缺口底面设置有与所述导向杆配合的导向滑槽,所述导向杆的一端延伸出所述压接衬套的一侧;所述斜度调节组件固定于所述液压机座的底部,以调节所述导向杆长度方向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本发明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导向杆位于所述下半六边形缺口的下侧两个顶角处,所述导向杆下侧面与所述导向滑槽滑动连接,所述导向杆的上侧面设置有连接弧形面,所述连接弧形面的弧度与所述半圆弧缺口的底面弧度相同。
本发明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半圆弧缺口的半径大于或等于所述下半六边形缺口外接圆的半径,所述半圆弧缺口的直径等于待加工产品的直径。
本发明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压接底模的一侧设置有支撑台,所述支撑台上端设置有与所述压接底模相同的导向滑槽。
本发明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斜度调节组件包括固定底板、铰接件以及楔形调节块,所述液压机座底部一侧通过所述铰接件与所述固定底板转动连接,所述固定底板上沿垂直于所述铰接件转轴方向设置有若干个限位槽,所述楔形调节块卡接于所述限位槽中。
本发明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还包括两个插接杆,所述插接杆长度与所述导向滑槽长度相等,所述插接杆下侧面与所述导向滑槽侧壁紧密贴合,所述插接杆与所述导向滑槽过渡配合,所述插接杆上侧面的弧度与所述半圆弧缺口的底面弧度相同。
本发明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液压机座一侧设置有液压管连接头,所述液压机座上端两侧设连接耳件,两个连接耳件上可拆卸连接有支撑架,所述压接顶模固定于所述支撑架上。
一种用于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的压线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00:将导向杆插入导向滑槽中,使得压接衬套没有位于半圆弧缺口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福建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福建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2581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