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智能感知可视化雨量测量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27167.9 | 申请日: | 2021-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287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30 |
发明(设计)人: | 陈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平 |
主分类号: | G01W1/14 | 分类号: | G01W1/14;H04N7/18;G16Y20/00;G16Y40/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联网 技术 智能 感知 可视化 雨量 测量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智能感知可视化雨量测量装置,包括雨量筒内筒、设置于雨量筒内筒外侧的保护外罩及底座,所述雨量筒内筒的底部和保护外罩的底部内壁相连,保护外罩与底座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雨量筒内筒的内部从上而下设置有结构漏斗和承雨漏斗,所述承雨漏斗的底部开口处设有过滤网,所述承雨漏斗的下方设置有雨量计,所述结构漏斗的上部为第一承雨口,所述结构漏斗的下部为第一底部开口,所述结构漏斗的侧壁由第一承雨口向第一底部开口延伸,整体为中空倒椎体结构,第一底部开口半径小于第一承雨口半径,所述承雨漏斗的上部设有第二承雨口,所述承雨漏斗的下部为第二底部开口,所述承雨漏斗的侧壁由第二承雨口向第二底部开口延伸,第二底部开口半径小于第二承雨口半径,第二承雨口套接在结构漏斗的外壁上,与结构漏斗紧密相连,所述承雨漏斗的内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摄像装置。本发明的结构侧壁装有摄像装置及照明设备,基于物联网技术智能感知,可用于实时观察承雨漏斗底部堵塞情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雨量测量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智能感知可视化雨量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雨量计是一种气象观测仪器,用于测定某一时间段内大气降水的总量。广泛应用于水利、气象、农业、森林防火、地质灾害监测等领域。雨量筒是雨量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各种原因,经常会造成雨量计误报数据。针对突发强降雨过程,远程控制中心很难实时确认降雨数据的正确性。日常使用中,雨量筒始终处于开口状态且多为漏斗结构,在没有降水发生时大气中的颗粒物及微尘多沉积于雨量筒的承接斜面,降水发生时,尘埃与雨水混合后形成泥状物,流入雨量筒承接面的漏斗底端聚集,并造成雨量筒的堵塞。另外落叶、鸟粪等异物也会堵塞雨量筒,影响测量精度。雨量筒一般安装在屋顶或高杆上,人工观察不方便,加装摄像装置,可实时观测雨量筒内变化情况,结合外摄像头,可以实时观测降雨周边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对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控有效。为此,提出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智能感知可视化雨量测量装置。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智能感知可视化雨量测量装置,该雨量筒通过两个漏斗相连,侧壁装有摄像装置,可用于实时观察情况,以用于解决上述情况。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智能感知可视化雨量测量装置,包括雨量筒内筒、设置于雨量筒内筒外侧的保护外罩及底座,所述雨量筒内筒的底部和保护外罩的底部内壁相连,保护外罩与底座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雨量筒内筒的内部从上而下设置有结构漏斗和承雨漏斗,所述承雨漏斗的底部开口处设有过滤网,所述承雨漏斗的下方设置有雨量计,所述结构漏斗的上部为第一承雨口,所述结构漏斗的下部为第一底部开口,所述结构漏斗的侧壁由第一承雨口向第一底部开口延伸,整体为中空倒椎体结构,第一底部开口半径小于第一承雨口半径,所述承雨漏斗的上部设有第二承雨口,所述承雨漏斗的下部为第二底部开口,所述承雨漏斗的侧壁由第二承雨口向第二底部开口延伸,第二底部开口半径小于第二承雨口半径,第二承雨口套接在结构漏斗的外壁上,与结构漏斗紧密相连,所述承雨漏斗的内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摄像装置。
优选的,所述承雨漏斗的内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照明设备。
优选的,所述照明设备为LED光源,所述LED光源的水平位置高于第一底部开口的水平线。
优选的,所述第一承雨口的外壁边缘设有感应装置。
优选的,所述感应装置为感应线圈。
优选的,所述保护外罩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监测外部环境的可旋转摄像装置。
优选的,所述承雨漏斗包括相互连通的上部和下部,所述上部呈圆锥形结构,所述下部呈倒圆锥形结构,所述第二承雨口设置于上部的顶端开口处,所述第二底部开口设置于下部的底端。
优选的,所述上部和下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优选的,所述上部和下部通过卡扣扣合在一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平,未经陈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2716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