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钢结构厂房屋面降温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27779.8 | 申请日: | 2021-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625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1 |
发明(设计)人: | 王幸;王朝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瑞鑫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D13/00 | 分类号: | E04D13/00;E04D13/16;E04D13/17;F24F5/00;F24F11/7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钢结构厂房 屋面 降温 系统 | ||
本申请涉及钢结构屋面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钢结构厂房屋面降温系统,其一种新型钢结构厂房屋面降温系统,用于为屋面板降温,所述降温系统包括降温管、冷却水箱和水泵,降温管位于屋面板内,降温管与屋面板固定连接,水泵的进水端与冷却水箱的出口固定连接且连通,水泵的出水端与降温管一端固定连接且连通,降温管远离水泵一端与冷却水箱的进口固定连接且连通。本申请中,通过降温管、冷却水箱和水泵的设置,利用物理方式来实现对厂房内的降温,减少了降温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从而达到减小了厂房降温时对环境产生的危害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钢结构屋面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钢结构厂房屋面降温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建筑厂房的数量不断增加,广泛应用在加工业和物流业;建筑厂房多采用钢结构式厂房,钢结构厂房质量轻,强度大,搭建快捷,且施工成本低。
钢结构厂房的屋面采用钢结构板制作而成,夏天天气炎热时,厂房内部温度高,工人在厂房内工作时会打开空调,利用空调来对厂房内进行降温。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使用空调时会产生有害气体,有害气体蔓延在空气中,导致厂房降温时对环境产生的危害大。
发明内容
为了减小厂房降温时对环境产生的危害,本申请提供一种新型钢结构厂房屋面降温系统。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新型钢结构厂房屋面降温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钢结构厂房屋面降温系统,用于为屋面板降温,所述降温系统包括降温管、冷却水箱和水泵,降温管位于屋面板内,降温管与屋面板固定连接,水泵的进水端与冷却水箱的出口固定连接且连通,水泵的出水端与降温管一端固定连接且连通,降温管远离水泵一端与冷却水箱的进口固定连接且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天气炎热时,启动水泵,在水泵的作用下,冷却水箱内的冷却水穿过水泵进入降温管内,冷却水在降温管内流动,冷却水流动的过程中吸收屋面的热量,厂房内的热量经屋面的传递也被冷却水吸入,从而实现了对厂房内的降温;由于降温管远离水泵一端与冷却水箱的进口固定连接且连通,吸热后的水流流入冷却箱内再次进行冷却,之后水流循环流动,利用冷却水不断对厂房进行降温;通过降温管、冷却水箱和水泵的设置,利用物理方式来实现对厂房内的降温,减少了降温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从而达到减小了厂房降温时对环境产生的危害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降温管包括第一管和第二管,第一管设置有若干个,第二管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管分别与若干个第一管的两端固定连接且连通,两个第二管分别与水泵的出水口和冷却水箱的进口固定连接且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两个第二管的设置,将若干个第一管两端之间进行连通,实现了对冷却水在若干个第一管内的分流与合流,冷却水在若干个第一管内流动时对屋面进行降温,冷却管数量的设置,提高了屋面降温的均匀程度。
可选的,所述两个第二管与水泵和冷却水箱连接的两端分别处于两个第二管的对角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温管内进水的位置和出水的位置位于降温管的对角上,从而延长了降温管内冷凝水的流动途径,进一步提高了降温管的降温效果。
可选的,所述降温管、冷却水箱和水泵均设置有两个,其中一个冷却水箱和一个水泵为一组,降温管一端与一组的水泵出水端固定连接且连通,另一端与另一组的冷却水箱进口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降温管远离水泵的一端与另一组的冷却水箱固定连接且连通,降温管内吸热后的水流进入另一组冷却水箱内重新变为冷却水,之后流经另一个降温管后进行原冷却水箱内,使得水流在一圈移动中被冷却了两次,从而提高了降温系统对厂房的降温效果。
可选的,两个所述水泵使用时的功率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瑞鑫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瑞鑫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2777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