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污染底泥原位修复的植物负载型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28998.8 | 申请日: | 2021-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722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6 |
发明(设计)人: | 钱志江;王伟;张强;朱凯琳;金圣;王成;张碧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市萧山区湘湖环境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11/02 | 分类号: | C02F1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佳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947 | 代理人: | 孙瑞峰 |
地址: | 311203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污染 原位 修复 植物 负载 型菌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用于污染底泥原位修复的植物负载型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污染底泥原位修复的植物负载型菌剂通过混料装置制得,其配方由下列重量份原料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污染底泥原位修复的植物负载型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料装置包括壳体(1)、混料桶(2)、第一电机(3)和烘干组件(4);所述混料桶(2)固接在壳体(1)内侧壁上;所述第一电机(3)固接在壳体(1)顶部,其输出端固接有转轴(31);所述转轴(31)外侧壁上固接有搅拌杆(32);所述烘干组件(4)设置在壳体(1)内部,烘干组件(4)包括环管(41)、垫板(42)和加热机构(43);所述环管(41)固接在混料桶(2)内侧壁中,其侧壁固接有进水口(411)与出水口(412);所述垫板(42)固接在壳体(1)外侧壁上;所述加热机构(43)设置在垫板(42)顶部,与环管(41)内部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污染底泥原位修复的植物负载型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机构(43)包括水箱(431)、水泵(432)和加热棒(433);所述水箱(431)固接在垫板(42)顶部,其内部设有导热油;所述加热棒(433)固接在水箱(431)内侧壁上;所述水泵(432)固接在水箱(431)顶部,其输出端固接有出水管(434),输入端固接有进水管(435);所述进水管(435)与水箱(431)内部连通;所述出水管(434)与进水口(411)端部固接;所述出水口(412)与水箱(431)内部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污染底泥原位修复的植物负载型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料桶(2)底部固接有直板(21);所述直板(21)内侧壁上设有多个电阻丝(21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污染底泥原位修复的植物负载型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顶部固接进料口(11),底部固接有支撑杆(12)与出料管(13);所述进料口(11)与混料桶(2)内部连通;所述出料管(13)与混料桶(2)内部连通,其内部设有阀门,且其侧壁上固接有第二电机(14);所述第二电机(14)输出端固接有挤料杆(141)。
6.用于污染底泥原位修复的植物负载型菌剂的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制备方法适用于权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污染底泥原位修复的植物负载型菌剂,且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菌种的获取:采集污泥底泥,对污泥底泥中的菌种进行富集、分离与培养,从而得到光合细菌、硝化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假单胞菌和聚磷菌;
S2:菌液的获取:分别将获取的光合细菌、硝化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假单胞菌和聚磷菌活化并进行发酵培养,获得不同的菌种发酵液;
S3:发酵液的混合:按比例称取不同重量份的发酵液、纤维素酶和淀粉酶,将各菌种的发酵液分别投入混料装置中,搅拌15-25min后,向其中加入纤维素酶和淀粉酶并继续搅拌10-20min;
S4:菌剂的制备:向混料装置中加入硅藻土和沸石粉并混合均匀,待混合发酵液充分吸附与硅藻土和沸石粉中后,对原料进行烘干后即可得到菌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市萧山区湘湖环境研究院,未经杭州市萧山区湘湖环境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28998.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