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差动长芯头管材拉拔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32048.2 | 申请日: | 2021-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3499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发明(设计)人: | 刘振伟;张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1C1/00 | 分类号: | B21C1/00;B21C3/00 |
代理公司: | 沈阳晨创科技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001 | 代理人: | 张晨 |
地址: | 110015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差动 长芯头 管材 拉拔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金属加工技术领域,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差动长芯头管材拉拔方法,解决了管材固定短芯头拉拔容易划伤内表面和移动长芯棒拉拔过程过于繁琐和工艺受到管材规格限制的问题。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在拉拔过程中管材与芯头以一定的速度比同向移动,拉拔结束后管材与芯头脱开,既大幅度增加芯头的工作带长度又不需要附加的脱芯工序,在保证管材拉拔质量的同时提高了拉拔效率。本发明可用于有一定塑性金属管材的带芯拉拔加工,尤其适用于铝合金、奥氏体不锈钢材料的小直径、薄壁、长管材的加工,可以有效的避免管材的拉拔损伤。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提供一种差动长芯头管材拉拔方法。
背景技术
管材带芯拉拔是指拉拔小车带动管材通过外模和芯头形成的环形区域,实现减径和减壁的塑性变形方法。
管材通常的带芯拉拔方式主要有两种:固定短芯头拉拔和移动长芯棒拉拔。固定短芯头拉拔方式芯头的工作带长度一般为3~8mm,由于工作带短,对于薄壁、长管材的拉拔,固定短芯头方式极易造成内表面划伤;移动长芯棒拉拔方式芯棒的工作带长度为管材长度,管材表面不容易划伤,但拉拔结束后需要附加脱芯处理,对于薄壁、小直径、长管材的移动长芯棒拉拔,需要采用锻打等方式脱芯,易造成表面损伤,并且加工效率低。
固定短芯头拉拔时,芯头的长度一般为60mm~80mm,将其固定在芯头拉杆上,芯头保持不动;外模被固定在模座上,也保持静止。管材由拉拔小车牵引向前移动,通过外模与芯头形成的环形区域,完成管材的拉拔过程,参考附图1。固定短芯头拉拔的主要优点是工艺过程简单,不需要专门的脱芯工序,加工效率高;缺点是拉拔薄壁、长管材时,易造成管材内表面划伤,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芯头所使用的工作带长度仅为3~8mm,且在拉拔过程中工作带位置不变,拉拔过程中,尤其是拉拔的中后期,润滑膜容易破碎,使模具金属与管坯金属直接接触,造成管材内表面划伤;第二,拉拔过程中芯头与管材的相对速度快(为拉拔小车的移动速度),较快的相对速度使管材与工具表面接触处产生的摩擦热增加,且来不及传导出去,温度升高,易引起接触表面接触点的粘接,造成管材的内表面划伤。
移动长芯棒拉拔是另一种传统管材的拉拔方法,芯棒长度必须大于拉拔后管材的有效长度,拉拔时小车带动长芯棒与管材一起向前移动,通过外模,完成减径和减壁过程,参考附图2。拉拔后管材与长芯棒结合在一起,必须通过脱芯处理,使管材与长芯棒分离。采用长芯棒拉拔,芯棒与管材的相对速度仅为拉拔前后管材的延伸率,可以有效地避免固定短芯头拉拔过程中表面划伤的问题。但是,由于增加了脱芯过程,使该方法效率低,对于薄壁、长管材,脱芯处理需要进行锻打等复杂工艺,劣化了管材的表面质量,而对于某些长径比较大的管材,脱芯过程可能无法完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差动长芯头管材拉拔方法,解决了管材固定短芯头拉拔容易划伤内表面和移动长芯棒拉拔过程过于繁琐和工艺受到管材规格限制的问题。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差动长芯头管材拉拔方法,采用芯头与管材同时同向移动,且芯头的移动速度小于管材的移动速度。具体为拉拔时长芯头在拉杆拖动下,相对于管材差速运动,参考附图3,拉拔结束时,芯头与管材自动脱离。
进一步地,管材的平均移动速度为1-10m/min,芯头的平均移动速度为0.2-5m/min,管材与芯头的移动速度比为2~10。合适的速度及比例能够将拉拔过程中容易划伤的问题解决。
进一步地,管材为连续式移动;芯头为连续式移动,或为间歇式移动,且芯头采取间歇式移动时,两次间歇间芯头的移动速度必须小于或等于管材的移动速度;这是因为如果芯头的移动速度大于管材的移动速度容易划伤管材的内表面。
具体地,本发明适用的管材长度为1m-10m。因为更短的管材要求的长芯棒长度短,用移动长芯棒拉拔方式完全可以满足要求;而更长的管材芯头拉杆要求长,太长的芯头拉杆无法承受压应力,不能在管材拉拔开始前将芯头引入进外模区域,芯头拉杆拉拔的方式不再适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3204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APF有源电力滤波器用减震装置
- 下一篇:一种便于散热的能源路由器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