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铁路地下车站气动效应控制结构、控制方法及设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32316.0 | 申请日: | 2021-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1849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发明(设计)人: | 蒋尧;金旭炜;杨吉忠;杨捷;高柏松;代丰;肖飞知;李忠继;冯读贝;陈志辉;陈以庭;陈志贤;舒睿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B1/02 | 分类号: | B61B1/02;B61B13/10;G06F30/20;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成都希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26 | 代理人: | 张锡军;杨冬 |
地址: | 610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铁路 地下 车站 气动 效应 控制 结构 方法 设计 | ||
1.铁路地下车站气动效应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站台层(100),所述站台层(100)的两端通过过渡段(110)与隧道(120)相连,所述站台层(100)和隧道(120)的边缘设置有围护结构(1),所述过渡段(110)的宽度从站台层(100)到隧道(120)的方向递减;所述站台层(100)内设置有两站台(2),两站台(2)之间设置有两条正线(130),两正线(130)之间设置有隔墙(3),所述隔墙(3)的两端延伸至过渡段(110)与隧道(120)的连接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地下车站气动效应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墙(3)的两端设置有多个泄压孔(5)。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铁路地下车站气动效应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泄压孔(5)的尺寸在从隧道(120)到站台(2)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地下车站气动效应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站台(2)靠近列车进站的一端设置有三棱柱(4),所述三棱柱(4)的第一侧面与站台(2)相连,第二侧面朝向过渡段(110)侧壁,第三侧面朝向隔墙(3),所述第三侧面到隔墙(3)的距离沿列车的行驶方向逐渐减小。
5.采用如权利要求1至4所述铁路地下车站气动效应控制结构的铁路地下车站气动效应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两行驶方向相反的列车同时进站时,隔墙(3)将两列列车隔开,避免两列列车交会产生强烈的气动效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铁路地下车站气动效应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列车进入过渡段(110)时,车头前方的压缩空气通过泄压孔(5)流动至隔墙(3)的另一端,降低空气的压缩程度,从而减小列车通过隔墙(3)起点产生的内压力波动的幅度。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铁路地下车站气动效应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列车进入站台(2)时,利用三棱柱(4)和隔墙(3)构成断面面积逐渐缩小的区域,避免列车突然进入断面面积缩小的空间,从而减小列车通过站台起点处产生的压力波动的幅度。
8.采用权利要求1至4所述铁路地下车站气动效应控制结构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建立地下车站列车高速过站空气动力学计算模型,计算求解车站内压力场、流速场分布及变化规律,得到站台瞬变压力峰值、最大风速值、最大气动荷载等控制指标参数;
B、增加隔墙(3)的模型并计算控制指标参数;
C、若控制指标参数满足控制标准,则设计完成;
若控制指标不满足控制标准,则在隔墙(3)的模型两端开设泄压孔(5)并计算控制指标参数;
D、若控制指标参数满足控制标准,则设计完成;
若控制指标不满足控制标准,则在站台(2)靠近列车进站的一端增加三棱柱(4)的模型。
9.如权利要求8所述铁路地下车站气动效应控制结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若控制指标不满足控制标准,先加长隔墙(3)的模型长度并计算控制指标参数,如果将隔墙(3)的模型长度增加至最大后控制指标还不满足控制标准,再在隔墙(3)的模型两端开设泄压孔(5)。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铁路地下车站气动效应控制结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中,若控制指标不满足控制标准,先增加泄压孔(5)的数量,调节泄压孔(5)的尺寸并计算控制指标参数,如果控制指标还不满足控制标准,再在站台(2)靠近列车进站的一端增加三棱柱(4)的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3231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贝叶斯神经网络的微生物岩沉积微相识别方法
- 下一篇:异构计算方法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