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蓟马类小型农业害虫光色热诱集型热脉冲击杀收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32988.1 | 申请日: | 2021-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401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刘启航;付光春;张伟;胡楠;曹进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M1/02 | 分类号: | A01M1/02;A01M1/04;A01M1/14;A01M1/20 |
代理公司: | 新乡市平原智汇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39 | 代理人: | 路宽 |
地址: | 453003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蓟马类 小型 农业 害虫 光色热诱集型热 脉冲 收集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蓟马类小型农业害虫光色热诱集型热脉冲击杀收集装置,包括光源旋转机构、支撑机构、脉冲热雾高压喷施机构、光源机构、白色粘板机构和收集箱体,所述支撑机构包括防护罩和防护罩封板,防护罩封板固定在防护罩的底部,防护罩封板下表面的四角设置有连杆,所述连杆上设置有下支撑板,所述光源旋转机构包括电机,电机设置在防护罩的顶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连接有旋转轴,所述光源机构包括长方体状灯板、第一LED发光体、第二LED发光体和透明玻璃罩;本发明结构合理、捕集时效好、成本低廉、24小时全天候工作和适应性强等优点,可满足大棚、田间内不同类型作物上蓟马类害虫的专一性防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绿色防控型现代物理农业工程装技术领域,具体为蓟马类小型农业害虫光色热诱集型热脉冲击杀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一直是农业病虫害严重受害国,其防治是重要的防灾减灾措施,而目前主要依赖的化学农药防治,不仅导致农药残留超标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安全,而且导致病虫害抗药性上升、生物多样性下降、防治效果降低。现代物理农业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契机,且其在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建立我国病虫害预警机制和预警体系, 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 促进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新理念,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目前,蓟马、木虱、蚜虫和粉虱等小型害虫危害呈上升趋势,但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控措施,蓟马类微小害虫已成为农业生产上尤其是温室蔬菜上防控最为困难的害虫类群之一,在专利申请号为“201710837933.X”、“201020129459.9”、“201811198693.4 ”中公开了这些诱虫灯,虽具有诱集范围广、诱虫量大等特点,但所采用的光源存在光源不稳定性、光场空间结构不均匀性、光场空间发散性及光源温度变化等制约因素,并在使用中具有杀虫谱广、波谱范围选择上存在缺陷等问题。利用LED集成光源代替荧光发光管的杀虫灯应运而生,其是解决现有杀虫灯不足的新型环保生物多样性杀虫灯。如CN201410664332.X、CN201410330361.2、CN201510726572.2等,利用LED的可变光谱进行频率合成生成不同频率的光波段,针对性强。但设备应用的环境不同、场地不同、植物学不同、所诱杀害虫的目标不同、所输入的生物学仿生数据就会不同,相应制约了目前靶标害虫光诱杀灭的推广应用。而且,目前昆虫的趋光敏感敏感机制并不明确,该类设备并未考虑设备应用和动植物的相关性影响,因此,其应用需待进一步评估。
蓟马类小型害虫的视觉感光机制、趋光行为机制与双翅目、同翅目、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害虫相比,并不相同,因而,为进一步促进灯光诱导杀虫技术的应用,在光源具有针对性波谱诱导作用改进的基础上,需依据蓟马类害虫的趋光敏感光照特性和生物致变性诱导调控强化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蓟马类害虫的趋光捕集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蓟马类小型农业害虫光色热诱集型热脉冲击杀收集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蓟马类小型农业害虫光色热诱集型热脉冲击杀收集装置,结构合理、捕集时效好、成本低廉、24小时全天候工作和适应性强等优点,它既可进行定点的蓟马类害虫的杀灭及其他种类害虫的调控抑制,也可置于移动车辆上实现智能远程遥控移动诱集杀灭蓟马类害虫,实现蓟马类害虫的光色热诱导调控杀灭型绿色物理防治,可满足大棚、田间内不同类型作物上蓟马类害虫的专一性防控,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科技学院,未经河南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3298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