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提高碳化硅横向双扩散场效应管表面迁移率方法及器件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37941.4 | 申请日: | 2021-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519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6 |
发明(设计)人: | 张龙;崔汪明;马杰;祝靖;孙伟锋;时龙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9/40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冯慧 |
地址: | 211189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高 碳化硅 横向 扩散 场效应 表面 迁移率 方法 器件 | ||
1.一种用于提高碳化硅横向双扩散场效应管表面迁移率方法的器件,所述方法引入了一个电压偏置管,在碳化硅LDMOS管正向导通时,电压偏置管漂移区的高电压可以通过金属传输到碳化硅LDMOS管漂移区表面上方的多个多晶硅场板上,多晶硅场板上的高电压有吸引电子的作用,使得LDMOS管漂移区表面电子集聚,电子浓度提高,单个电子被漂移区上方氧化层表面陷阱俘获的概率降低,电子迁移率提高,所述器件包括:P型衬底(1),在P型衬底(1)上设有N型漂移区(2),在N型漂移区(2)内设有P型隔离层(3)并由所述P型隔离层(3)分割成第一N型漂移区(2a)和第二N型漂移区(2b),在第一N型漂移区(2a)上分别设有第一P型基区(4)和第一N型缓冲层(7),在第一P型基区(4)内设有相连的P+源区(5)和N+源区(6),在第一N型缓冲层(7)内设有N+漏区(8),在第一N型漂移区(2a)的上方设有栅氧化层(22),栅氧化层(22)的一端延伸进入第一P型基区(4)的上方并止于N+源区(6)边界,在栅氧化层(22)上设有多晶硅栅(17),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栅氧化层(22)上设有与所述多晶硅栅(17)相分离的多晶硅场板且所述多晶硅场板位于所述多晶硅栅(17)与所述第一N型缓冲层(7)之间;在所述第二N型漂移区(2b)上分别设有第二P型基区(9)和第二N型缓冲层(10),在第二P型基区(9)内设有P源(11),在第二N型缓冲层(10)内设有P漏(12),在第二N型漂移区(2b)内设有N+注入层且所述N+注入层位于第二P型基区(9)与第二N型缓冲层(10)之间;所述P源(11)与所述多晶硅栅(17)电连接,所述N+注入层与所述多晶硅场板电连接,所述P漏(12)与所述N+漏区(8)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栅氧化层(22)上设置4块相互分离的多晶硅场板且分别为第一多晶硅场板(18)、第二多晶硅场板(19)、第三多晶硅场板(20)以及第四多晶硅场板(21);在第二N型漂移区(2b)内设有4个N+注入层且分别为第一N+注入层(13)、第二N+注入层(14)、第三N+注入层(15)和第四N+注入层(16);所述第一多晶硅场板(18)、第二多晶硅场板(19)、第三多晶硅场板(20)以及第四多晶硅场板(21)分别与第一N+注入层(13)、第二N+注入层(14)、第三N+注入层(15)和第四N+注入层(16)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相邻多晶硅场板之间的间距相等,相邻N+注入层之间的间距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N+注入层的掺杂浓度为1.0×1019/cm3~5.0×1019/cm3。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第一N型漂移区(2a)的宽度W1和第二N型漂移区(2b)的宽度W2之比为10∶1。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隔离层(3)的宽度为2μm。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多晶硅场板的长度均为1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37941.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