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数据处理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38900.7 | 申请日: | 2021-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377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2 |
发明(设计)人: | 俞露;孟宪晴;郑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科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69/164 | 分类号: | H04L69/164;H04L61/5007 |
代理公司: | 苏州谨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95 | 代理人: | 许冬莹 |
地址: | 21501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据处理 方法 系统 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涉及数据处理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包括:接收交换机转发的数据请求网络包;所述数据请求网络包中包含包含目的IP地址信息和LBA目的地址信息,所述目的IP地址信息指示主机待访问的目标智能存储卡的IP地址,用以使所述交换机根据所述目的IP地址信息将所述数据请求网络包传输至对应的目标智能存储卡;所述LBA目的地址信息指示所述目标智能存储卡的存储介质中的存储空间;根据所述LBA目的地址信息访问存储介质,并返回响应包。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网络接口的智能存储卡与主机进行网络包的交互,避免占用主机的PCIE扩展槽,节省主机资源。同时,可以实现主机对智能存储卡的网络共享访问,避免资源浪费。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数据处理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属于数据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时代进入一个大数据的时代,各行业各领域需要处理的数据越来越多。用户对作为数据节点的存储服务器,要求具备数据保护高可靠性和数据读写高可用性。
存储器存储装置和计算机的CPU之间的通信由指定用于读/写访问的指令的命令集和协议以及由通过其发送那些命令的主机编程接口定义。
然而,CPU要通过主机和存储器存储装置之间经由各种物理层、链路层、主机接口层、存储器管理层、数据路径层和闪存转换层的通信来访问来自存储器存储装置的数据。主机和存储器存储装置之间每次通信的时间延迟,为数据获取/执行增加了大量时间。尤其在云存储中,当有大量日志需要存储时,主机和存储器存储装置之间每次通信的时间延迟,将导致数据保存的时间大大延长,数据处理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以解决数据存取速度慢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用于智能存储卡,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交换机转发的由主机下发的数据请求网络包;所述数据请求网络包中包含目的IP地址信息和LBA目的地址信息,所述目的IP地址信息指示所述主机待访问的目标智能存储卡的IP地址,用以使交换机根据所述目的IP地址信息将所述数据请求网络包转发至对应的目标智能存储卡;所述LBA目的地址信息指示所述目标智能存储卡的存储介质中的存储空间;
根据所述LBA目的地址信息访问存储介质,并返回响应包。
本申请实施例主机与智能存储卡之间通过网络包进行交互,智能存储卡不需要插入主机PCIE扩展插槽,节省主机资源。而且主机生成的数据请求网络包中包含目的IP地址信息,主机通过该目的IP地址信息可以访问局域网内的任何智能存储卡,主机与智能存储卡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互通,从而实现网络共享访问。主机与各智能存储卡之间可以进行“一对多”、“多对一”式的访问,有效的避免了主机硬件故障或者主机上运行的软件服务故障无法访问对应存储卡的问题。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写数据场景中,所述数据请求网络包为写数据请求网络包,所述数据请求网络包中携带待写入数据,所述待写入数据为主机向所述目的IP地址信息对应的智能存储卡中保存的数据。交换机可以根据目的IP地址信息,将数据请求网络包转发至对应IP地址的智能存储卡,目的IP地址对应的智能存储卡执行写操作,将所述待写入数据保存至所述LBA目的地址信息对应在存储介质中所指示的存储空间中。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读数据场景中,所述数据请求网络包为读数据请求网络包,目的IP地址对应的智能存储卡执行读操作,返回的响应包中包含待读取数据,所述待读取数据为所述目的IP地址信息对应的智能存储卡从LBA目的地址信息所指示的存储空间中获取的数据。交换机可以根据目的IP地址信息将数据请求网络包转发至对应IP地址的智能存储卡,智能存储卡将LBA目的地址信息对应在存储介质中所指示的存储空间中的数据取出,并携带在响应包中,由交换机转发至对应的主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科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科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3890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