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多连杆结构、可变压缩比发动机及汽车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43521.7 | 申请日: | 2021-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429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罗海鹏;吴广权;易敬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B75/04 | 分类号: | F02B75/04;F02D15/02;F02B75/32 |
代理公司: | 深圳众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5 | 代理人: | 谭果林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变 压缩比 发动机 连杆 结构 汽车 | ||
本发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多连杆结构、可变压缩比发动机及汽车,包括上连杆、摇臂总成、曲轴、下连杆、控制轴、驱动总成、液压腔和进出油控制总成;驱动总成与控制轴连接,并将液压腔分隔为上、下液压腔,且能在控制轴的带动下调节上、下液压腔的容积;进出油控制总成用于控制上、下液压腔的进出油状态。驱动总成受到来自活塞的动力而具有改变上液压腔和下液压腔的容积的趋势,驱动总成减小处于出油状态的腔体的容积,另一个腔体则进油,当处于出油状态的腔体的容积变为最小时,驱动总成不可再滑动,控制轴状态稳定,实现可靠压缩比切换,无需额外设置动力源来驱动和稳定控制轴,降低成本、空间需求及能耗,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领域,特别是涉及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多连杆结构、可变压缩比发动机及汽车。
背景技术
可变压缩比技术是发动机革命性技术,在发动机中低负荷采用高压缩比能够提高发动机热效率,降低油耗,在高负荷采用低压缩比能够提高发动机功率和扭矩,满足动力性要求。目前多连杆结构形式的可变压缩比发动机已经量产,多连杆形式的可变压缩比方案布局众多,其中驱动压缩比切换的零部件主要为电机,中间再增加谐波减速器,保证驱动多连杆时不至于转速过高。该方案增加电机和谐波减速器,对发动机空间的需求高,同时增加了非常高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方案对发动机空间的需求高、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一种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多连杆结构、可变压缩比发动机及汽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多连杆结构,包括上连杆、摇臂总成、曲轴、下连杆、控制轴、驱动总成、液压腔和进出油控制总成;
所述上连杆的上端用于可转动地连接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活塞,下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摇臂总成;所述摇臂总成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曲轴;所述下连杆的上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摇臂总成,下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控制轴;
所述驱动总成将所述液压腔分隔为上液压腔和下液压腔;所述驱动总成与所述控制轴连接,并能在所述控制轴的带动下调节所述上液压腔和所述下液压腔的容积;
所述进出油控制总成用于控制所述上液压腔和所述下液压腔的进出油状态。
可选地,所述驱动总成包括传动组件和液压驱动总成;
所述液压驱动总成通过所述传动组件连接于所述控制轴;
所述液压驱动总成滑设于所述液压腔,并将所述液压腔分隔为所述上液压腔和所述下液压腔。
可选地,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相互啮合的主动齿圈和从动齿圈;
所述主动齿圈固设于所述控制轴上,所述从动齿圈可转动地设于气缸体上,所述液压驱动总成固设于所述从动齿圈;
所述液压腔为弧形腔体。
可选地,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固设于所述从动齿圈上的中间臂,所述液压驱动总成固设于所述中间臂。
可选地,所述液压驱动总成包括杆体和密封圈;
所述杆体连接于所述传动组件,并滑设于所述液压腔;
所述杆体的上下两端均设有所述密封圈,位于所述杆体上端的所述密封圈密封所述上液压腔,位于所述杆体下端的所述密封圈密封所述下液压腔。
可选地,所述摇臂总成包括上摇臂、摇臂轴瓦和下摇臂;
所述上摇臂包括上摇臂主体和上摇臂连接臂;所述上摇臂连接臂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上摇臂主体,且远离所述上摇臂主体的一端上设有用于装配所述上连杆的上摇臂安装孔;
所述下摇臂包括下摇臂主体和下摇臂连接臂;所述下摇臂连接臂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下摇臂主体,且远离所述下摇臂主体的一端上设有用于装配所述下连杆的下摇臂安装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4352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燃油箱和汽车
- 下一篇:兼容真实人脸和漫画人脸的跨域关键点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