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压感式按键自动识别系统、电子产品及压力事件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44406.1 | 申请日: | 2021-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321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胡子辉;张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艾为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G06M1/27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林丽丽 |
地址: | 200131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感式 按键 自动识别 系统 电子产品 压力 事件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压感式按键自动识别系统、电子产品及压力事件检测方法,所述系统包括:压力传感器模块,用于检测按键在当前按压下所发生的形变并产生与之对应的模拟电信号;模数转换模块,用于对模拟电信号进行模数转换以产生当前压力数据;按压检测模块,用于根据当前压力数据判断当前按压为有效按压或无效按压,并在当前按压为有效按压时产生按压有效标志;事件产生模块,用于根据按压有效标志进行按压事件判断;系统控制模块,用于作为系统的主控单元对各模块进行控制。通过本发明提供的压感式按键自动识别系统及压力事件检测方法,解决了现有压力感应技术中因处理器数量增加导致的成本增加及系统功耗增大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力感应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压感式按键自动识别系统、电子产品及压力事件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TWS(True Wireless Stereo:真无线立体声)耳机、智能穿戴式设备的发展,压力感应技术因比传统机械式按键有着美观、防尘防水、使用寿命长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
现有压力感应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在触控面板的后方安装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依据触控面板的形变情况产生相应的模拟信号,模拟信号经过模数转换后转成数字信号进入处理器,处理器对数字信号进行压感算法处理以产生对应的压力感应事件(如单次按压、多次按压或长按压等)并输出至上位机。
现有压力感应技术中,压力信号需要通过处理器进行压感算法处理才能输出相应的压力感应事件。一般来说,为了不增加终端主控处理器的负担,通常会在压力感应系统中配置单独的运算处理器;但此种实现方式因处理器数量的增加,不仅导致了成本的增加,还导致了系统功耗的增大。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感式按键自动识别系统、电子产品及压力事件检测方法,用于解决现有压力感应技术中因处理器数量增加导致的成本增加及系统功耗增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压感式按键自动识别系统,所述压感式按键自动识别系统包括:
压力传感器模块,用于检测按键在按压下所发生的形变,并产生与所述形变对应的模拟电信号;
模数转换模块,连接于所述压力传感器模块的输出端,用于对所述模拟电信号进行模数转换以产生压力数据;
按压检测模块,连接于所述模数转换模块的输出端,用于根据压力数据判断按压为有效按压或无效按压,并在按压为有效按压时产生按压有效标志;
事件产生模块,连接于所述按压检测模块的输出端,用于根据所述按压有效标志进行按压事件判断;
系统控制模块,连接于所述压力传感器模块、所述模数转换模块、所述按压检测模块及所述事件产生模块的控制端,用于对各模块进行控制。
可选地,所述按压检测模块包括:
压力差值计算单元,连接于所述模数转换模块的输出端,用于计算压力数据与基线数据之间的压力差值;
阈值判断单元,连接于所述压力差值计算单元的输出端,用于根据所述压力差值判断按压是按压触发或按压离手,并在按压为按压触发时产生触发有效信号;
触发时间判断单元,连接于所述阈值判断单元的输出端,用于根据所述触发有效信号进行触发时间计数,并在触发时间大于触发时间阈值时产生按压有效标志。
可选地,所述按压检测模块还包括:
基线更新时间计数单元,用于进行时间计数,并在计数时间达到更新时间阈值时产生触发信号;
数据超时和稳定判断单元,连接于所述阈值判断单元的输出端,用于在稳定时间大于稳定时间阈值时产生基线更新信号,其中,所述稳定时间为压力差值小于基线更新阈值的持续时间;或在超时时间大于超时时间阈值时产生基线更新信号,其中,所述超时时间为压力差值介于基线更新阈值和按压触发阈值之间的持续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艾为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艾为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444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