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流移相并联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44758.7 | 申请日: | 2021-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624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30 |
发明(设计)人: | 杜心林;田雅光;李瑞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琦安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7/537 | 分类号: | H02M7/537;H02M1/088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帆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34 | 代理人: | 刘小哲 |
地址: | 102200 北京市昌平区科技园区七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流 并联 电路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流移相并联电路,包括逆变电路,移相控制模块、共模差模集成电感,移相控制模块连接逆变电路的第一桥和第二桥,共模差模集成电感分别连接在第一桥和第二桥的输出端,所述移相控制模块分时驱动逆变电路的第一桥和第二桥,使第一桥和第二桥输出的电流差被所述共模差模集成电感抑制。解决了传统功率模块直接并联时存在由于动、静态特性不一致引起的均流不可控的问题,以及降低了负载绕组的dv/dt电应力,延长电机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涉及DC/AC功率变换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流移相并联电路。
背景技术
大功率电气传动或逆变电源应用领域输出电流大,而现有的功率器件单个模块电流能力有限,实际应用中一般采用多模块直接并联运行,然而功率模块在技术性能上存在差异,其导通压降、动态开关特性参数不一致,如果匹配参数挑选不好,将会导致均流性能变差,影响功率模块并联效果,严重时会导致功率模块失效,降低系统可靠性。
因此,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功率模块直接并联运行效果差的问题,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流移相并联电路,包括逆变电路,移相控制模块1、共模差模集成电感2,其中,逆变电路包括滤波电容、第一功率模块3、第二功率模块4、负载5,两个滤波电容串联在直流侧正负极之间,两个滤波电容之间为中性点;所述第一功率模块3包括第一功率器件31、第二功率器件32,其中,第一功率器件31的C端作为第一功率模块3的正极输入端,与直流电源正极连接,第一功率器件31的E端与第二功率器件32的C端连接,构成第一功率模块3的输出端,第二功率器件32的E端作为第一功率模块3的负极输入端,与直流侧负极连接;所述第二功率模块4包括第三功率器件41、第四功率器件42,其中,第三功率器件41的C端作为第二功率模块4的正极输入端,与直流电源正极连接,第三功率器件41的E端与第四功率器件42的C端连接,构成第二功率模块4的输出端,第四功率器件42的E端作为第二功率模块4的负极输入端,与直流电源负极连接;所述负载5一端连接第一功率模块3的输出端和第二功率模块4的输出端,另一端连接电容中性点;所述移相控制模块1分别与所述第一功率器件31的G端、所述第三功率器件41的G端连接,用于控制第一功率器件31和第三功率器件41激励信号时间差;所述共模差模集成电感2包括铁芯21、第一线圈22与第二线圈23,所述铁芯21有两个平行边,所述第一线圈22与第二线圈23匝数相等、采用相同绕制方向围绕在铁芯21平行的两个边上,所述第一线圈22串联设置在第一功率模块3的输出端与负载之间,所述第二线圈23串联设置在第二功率模块4的输出端与负载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移相控制模块1还包括DSP模块,所述DSP模块控制PWM管脚发出带移相Δt的2个脉冲,经过移相控制模块1整形、隔离放大后得到激励信号时间差Δt。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计算模块,所述计算模块与所述移相控制模块1电连接,用于根据内置公式计算出Δt并将Δt传递到移相控制模块1。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移相控制模块1还包括第二移相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二功率器件32的G端、所述第四功率器件42的G端,用于控制第二功率器件32和第四功率器件42激励信号时间差。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铁芯21为“U”型段拼接“I”型段构成,U”型段开口朝向“I”型段,中间间隔有气隙,用于防止铁氧体发生磁饱和。
本发明中,采用移相控制模块控制功率模块通电流的时间,实现了多功率模块电流差异可控并联,解决了传统功率模块直接并联因器件参数差异导致的均流问题;采用共模差模集成电感,抑制了Δt期间的差模电流ΔI,并使逆变器在此期间输出0电平;采用移相控制模块与共模差模集成电感,降低了负载承受的dv/dt,减少负载绕组电晕击穿的几率,解决了功率模块容易失效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电流移相并联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琦安电气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琦安电气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4475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