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抗白光干扰能力的人体移动探测系统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44882.3 | 申请日: | 2021-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530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9 |
发明(设计)人: | 王燕翔;陈兵;刘敏;吴志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豪恩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B13/191 | 分类号: | G08B13/191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兴科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60 | 代理人: | 徐民奎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白光 干扰 能力 人体 移动 探测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抗白光干扰能力的人体移动探测系统,包括红外传感器、红外数据采集模块、光照度传感器、光照度数据采集模块、主控MCU、电源模块以及报警输出控制模块,所述红外传感器与所述红外数据采集模块连接,所述光照度传感器与所述光照度数据采集模块连接,所述红外数据采集模块、所述光照度数据采集模块、所述电源模块以及所述报警输出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主控MCU连接。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具有抗白光干扰能力的人体移动探测系统的方法。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算法分析即可准确判断出白光对被动红外传感器的干扰信号,然后将相对应干扰信号滤除,相对于传动的滤光镜片的方案,可以下降80%的成本,大大提高了被动红外传感器市场竞争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体移动探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抗白光干扰能力的人体移动探测系统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人体移动探测技术种类繁多,主要有主动红外、被动红外、微波、雷达等、在安防领域中,被动红外探测器的应用非常广泛,因其价格低廉、技术性能稳定,而深受广大用户的欢迎。
被动红外探测器是依靠探测物体发射的红外线来进行工作的,被动红外探测器通过透镜接收外界的红外辐射信号,进而聚集到被动红外探测器中的红外传感器上。被动红外传感器通常采用热释电元件,该热释电元件在接收的红外辐射信号发生变化时就会输出变化的电信号,检测处理后产生报警。根据被动红外传感器的原理,被动红外探测器很容易受强光的影响而产生误报警。
针对被动红外探测器器很容易受强光的影响的缺点,当前行业通用的技术方案是在热释电元件前增加滤光镜片,滤除强光的影响。这种方案的主要缺点有:1.材料成本高;2.装滤光镜片操作过程比较复杂,对操作员有一定的要求且生产时间长,生产成本高;3.滤光镜片主体材料是玻璃,容易割到手,操作时不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抗白光干扰能力的人体移动探测系统,其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涉及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具有抗白光干扰能力的人体移动探测系统,包括红外传感器、红外数据采集模块、光照度传感器、光照度数据采集模块、主控MCU、电源模块以及报警输出控制模块,所述红外传感器与所述红外数据采集模块连接,所述光照度传感器与所述光照度数据采集模块连接,所述红外数据采集模块、所述光照度数据采集模块、所述电源模块以及所述报警输出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主控MCU连接,所述主控MCU通过所述红外数据采集模块采样所述红外传感器的红外数据以及通过所述光照度数据采集模块采样光照度数据,并根据光照度数据计算出对人体传感器的干扰信号大小以及对红外数据进行处理以滤除白光干扰信号,最后对滤除白光干扰信号后的红外数据进行分析并向所述报警输出控制模块输出报警信号。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改进,所述主控MCU包括AD采样端口,所述红外数据采集模块通过PIR_AD与所述AD采样端口连接,所述光照度数据采集模块通过LIGHT_AD与所述AD采样端口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改进,所述红外传感器为被动红外传感器。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根据所述的具有抗白光干扰能力的人体移动探测系统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通过红外数据采集模块与光照度数据采集模块同时分别采集红外数据和光照度数据;
步骤二、根据光照传感器的光照度数据计算出其对人体传感器的干扰信号大小;
步骤三、对红外传感器的红外数据进行处理,滤除白光干扰信号;
步骤四、对滤除白光干扰信号后的红外数据分析输出报警信号。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改进,在步骤一中,红外数据和光照度数据采集方法为:红外传感器与光照度传感器1mS采样一次,采样周期为2S,循环采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豪恩安全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豪恩安全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4488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