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处理农田面源污染的生态循环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46181.3 | 申请日: | 2021-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999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贺斌;高芳;孔繁灵;吕德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22/00 | 分类号: | A01G22/00;A01G22/25;A01G22/40;A01K63/00;C02F3/32;E02B5/02;E02B1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梁睦宇 |
地址: | 51065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处理 农田 污染 生态 循环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处理农田面源污染的生态循环系统,包括共生农田、集水池、生态拦截沟渠、人工湿地和生态净化塘,所述共生农田、集水池、生态拦截沟渠、人工湿地和生态净化塘依次连通;所述共生农田包括环状的外田埂、环状的内田埂和种植地,所述种植地位于内田埂的环内,所述内田埂位于外田埂的环内,且所述内田埂与外田埂之间设有渔沟,所述渔沟与种植地之间设有鱼类通道,所述渔沟与集水池连通。此生态循环系统采用共生农田从源头上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少农药和肥料的使用,同时在污染物的扩散过程中,采用集水池、生态拦截沟渠、人工湿地和生态净化塘进一步处理污水,从而提高了整个生态防治系统的处理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然环境中农田污水处理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处理农田面源污染的生态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农村不断发展,农业面源污染成为了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的重要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分散,随机性大、形成机理复杂、污染广泛、潜伏滞后性强,难以监测,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化学肥料、杀虫剂除草剂等各种农药等不合理、不科学使用,导致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在土壤中,通过农田沟渠汇入河流,土壤中富集的氮、磷等营养元素也会随着地表径流迁移到河流中,导致水体严重污染,土壤中的含含氮化肥,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发生反硝化作用,生成大量的一氧化氮、一氧化二氮气体,严重污染大气。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沟渠的建造和硬化的道路也加速了农田的面源污染,沟渠由水泥构筑,污水很快便可以排入河流,无法发挥生态功能。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处理农田面源污染的生态循环系统。此生态循环系统从源头减少对污染的排放,减少污染物的扩散,治理成本低。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处理农田面源污染的生态循环系统,包括共生农田、集水池、生态拦截沟渠、人工湿地和生态净化塘,所述共生农田、集水池、生态拦截沟渠、人工湿地和生态净化塘依次连通;
所述共生农田包括环状的外田埂、环状的内田埂和种植地,所述种植地位于内田埂的环内,所述内田埂位于外田埂的环内,且所述内田埂与外田埂之间设有渔沟,所述渔沟与种植地之间设有鱼类通道,所述渔沟与集水池连通。
优选的,所述生态拦截沟渠包括拦截沟、生物质碳和砾石,所述生物质碳铺设于拦截沟的池底,所述砾石铺设于生物质碳的上面,所述生态拦截沟渠的池内种植水生植物。
优选的,所述拦截沟的池壁设有铁丝网,所述生态拦截沟渠的池台种植湿地植物,所述拦截沟的池壁种植美人蕉、再力花和黄花鸢尾中任意一种或组合。
优选的,所述人工湿地设有生物质碳和湿地植物,所述湿地植物种植于生物质碳内,所述人工湿地的表面为阶梯面,所述阶梯面的高度沿着生态净化塘逐渐下降。
优选的,所述生态净化塘设有生态浮床、水、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所述水填充于生态净化塘的池内,所述沉水植物种植生态净化塘的池底,所述生态浮床漂浮于水面,所述底栖动物养殖于生态净化塘的池底,所述水生植物种植生态净化塘的池壁。
优选的,所述集水池内设有稻草秸秆。
优选的,所述外田埂和内田埂均种植大豆、红薯或鱼腥草。
优选的,所述渔沟内设有水位调节器。
优选的,所述底栖动物为滤食性鱼类和观赏性鱼类。
本发明相对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未经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4618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