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效合成α-酮戊二酸的基因工程菌及其在合成α-酮戊二酸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47710.1 | 申请日: | 2021-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060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5 |
发明(设计)人: | 徐恒德;刘龙;堵国成;李江华;吕雪琴;刘克;张西进;朱玉钦;李建波;刘家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自然生物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21 | 分类号: | C12N1/21;C12N15/53;C12N15/70;C12N9/06;C12P7/50;C12R1/19 |
代理公司: | 潍坊博强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7244 | 代理人: | 李伟 |
地址: | 276511 山东省日***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效 合成 酮戊二酸 基因工程 及其 中的 应用 | ||
1.高效合成α-酮戊二酸的基因工程菌,其特征在于:大肠杆菌宿主为表达L-氨基酸脱氨酶Pm1的Escherichia coli BL21(DE3),所述L-氨基酸脱氨酶Pm1通过质粒pET20b-N2-pm1-Q100I在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
所述L-氨基酸脱氨酶Pm1的基因序列的N端融合了N端编码序列,且第100位的谷氨酰胺突变为异亮氨酸,形成所述质粒pET20b-N2-pm1-Q100I,所述质粒pET20b-N2-pm1-Q100I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2.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合成α-酮戊二酸的基因工程菌,所述质粒pET20b-N2-pm1-Q100I的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分子对接与饱和突变位点的选择
在 SWISS MODEL 数据库中搜索所述L-氨基酸脱氨酶Pm1的同源酶晶体模型,选择的所述同源酶晶体模型的同源性至少为90%;
利用Discovery Studio软件,将所述同源酶晶体模型的三维蛋白结构文件和底物L-谷氨酸的三维结构文件,进行分子对接;
选择关键位点进行定点饱和突变,设计引物,以质粒pET20b-pm1为模板,全质粒PCR扩增,将PCR产物分别转入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进行催化验证,经筛选获得Q100I的正向突变菌株;
(2)融合N端编码序列的重组质粒构建
根据N端编码序列和pm1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质粒pET20b-pm1-Q100I为模板,全质粒PCR扩增,将PCR产物分别转入大肠杆菌JM109中,测序验证,将构建成功的N端融合重组质粒分别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中,进行全细胞催化验证,获得正向突变的N2菌株。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合成α-酮戊二酸的基因工程菌,其特征在于:
选中的所述同源酶晶体模型为模型5fjm.1A,所述模型5fjm.1A与L-氨基酸脱氨酶Pm1的同源性高达93.51%;
所述同源酶晶体模型的三维蛋白结构文件包括辅酶FAD的结构;
进行定点饱和突变选择的关键位点为Gln281、Phe318,分别对应L-氨基酸脱氨酶Pm1的Q100、W439、R316和Y98。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基因工程菌在合成α-酮戊二酸中的应用,利用所述基因工程菌全细胞催化L-谷氨酸生成α-酮戊二酸。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因工程菌在合成α-酮戊二酸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因工程菌全细胞的获得方法为,
将所述基因工程菌接种至发酵培养基中,在25~37℃的温度环境中培养,以0.005~0.02 mM的IPTG进行诱导10~15h,离心收集获得基因工程菌全细胞。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因工程菌在合成α-酮戊二酸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基因工程菌接种至发酵培养基时,种子液以OD值0.1~0.2的接种量接入发酵培养基中,当OD值达到2时,在25~30℃温度环境中,以0.01mM的IPTG进行诱导12h,离心收集全细胞。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因工程菌在合成α-酮戊二酸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培养基的配方为:蛋白胨12g/L、酵母提取物24 g/L、甘油4 g/L、磷酸氢二钾2.31 g/L、三水磷酸氢二钾16.42g/L。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因工程菌在合成α-酮戊二酸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因工程菌全细胞的催化方法为,
将离心收集的全细胞用缓冲液悬浮后,加入底物L-谷氨酸,在30℃温度环境中、220rpm的IPTG催化条件下催化反应24h。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因工程菌在合成α-酮戊二酸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催化反应在250mL的三角瓶中进行,催化体系总体积为25mL,细胞8g/L ,L-谷氨酸105g/L,缓冲液为pH为7.0的0.1M的磷酸钠缓冲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自然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大自然生物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47710.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减小高碳工具钢晶间氧化深度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控制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