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适应强地震作用的狭长型地下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54006.9 | 申请日: | 2021-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736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03 |
发明(设计)人: | 张中杰;吕培林;陈加核;郑雅莉;刘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E02D31/08;E02D2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知义律师事务所 31304 | 代理人: | 刘峰 |
地址: | 20001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适应 地震 作用 狭长 地下 结构 及其 施工 方法 | ||
1.适应强地震作用的狭长型地下结构,其特征在于,地下结构的侧墙(3)与围护结构(1)之间设置矩阵耗能层(9);
所述矩阵耗能层(9)包括多个钢弹簧(12);
多个所述钢弹簧(12)阵列布置,多个所述钢弹簧(12)之间采用水泥土(11)填充;
钢弹簧(12)的劲度系数K应根据实际条件按照以下公式选用:
K=4812500*B*h1*a/L1;
上式中各参数含义:
K——单个钢弹簧12的劲度系数,单位为N/m;
B——地下结构总宽度,单位为m;
h1——地下结构顶板5厚度,单位为m;
a——无量纲系数,根据拟建工程所处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7、8、9度时,该系数分别取0.05,0.10(0.15),0.20(0.30),0.40, 括号内数字分别适合7度地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8度地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的情况;
L1——地下结构顶层的层高,单位为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强地震作用的狭长型地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3)和所述围护结构(1)上对应每一所述钢弹簧(12)均设有弹簧预埋件(13);
每一所述弹簧预埋件(13)均用于固定相应的所述钢弹簧(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强地震作用的狭长型地下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弹簧预埋件(13)埋置深度均为100mm;
每两个水平向或者竖直向相邻的所述弹簧预埋件(13)之间的间距均为700mm;
所述围护结构(1)与所述侧墙(3)之间所述矩阵耗能层(9)预留的间距为8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强地震作用的狭长型地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护结构(1)为满足基坑开挖所需先行施工的挡土结构物,是地下连续墙、钻孔灌注桩或者钻孔咬合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强地震作用的狭长型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1、施工所述围护结构(1),并在所述围护结构(1)设置弹簧预埋件(13);
步骤2、开挖基坑,然后从所述地下结构的底板(2)开始逐步向上回筑,在所述侧墙(3)施工时,在所述侧墙(3)的迎土侧设置相应的所述弹簧预埋件(13);
步骤3、待所述侧墙(3)达到设计强度后,逐个安装所述钢弹簧(12);
步骤4、对所述侧墙(3)和所述围护结构(1)之间填充水泥土(11)至所述地下结构的顶板(5)的顶面;
步骤5、在所述顶板(5)上覆土回填至设计地面标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应强地震作用的狭长型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1中,在所述围护结构(1)的钢筋笼上设置所述围护结构(1)侧的所述弹簧预埋件(13)。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应强地震作用的狭长型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3中,每一所述钢弹簧(12)在工厂供货至现场时均提前压缩固定在750mm长度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应强地震作用的狭长型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4中,所述水泥土(11)通过现场挖出的弃土与水泥浆拌和后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适应强地震作用的狭长型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浆的掺量为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54006.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宽温使用柔性接头及柔性喷管
- 下一篇:一种刀垫转动装置及装订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