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防链霉菌在防治植物病害病原菌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60646.0 | 申请日: | 2019-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615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发明(设计)人: | 李立梅;丁芮涵;孙伟;刘庆珍;左彤彤;陈越渠;于海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01N63/28;A01P3/00;A01P1/00;C12R1/46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30033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防链 霉菌 防治 植物病害 病原菌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防链霉菌在防治植物性病原菌中的应用,生防链霉菌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18658。在应用时,该生防链霉菌具有抗菌效果好、抑菌谱广、低毒性、无残留、环境友好、开发前景广阔等优点。
本发明是分案申请,原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911183884.8,申请日为: 2019年11月27日,申请时专利名称为:一种生防链霉菌。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防链霉菌在防治植物病害病原菌的应用。
背景技术
蓝莓又名越橘,属于杜鹃花科(Ericaceae)越橘属(Vaccinium Spp.)植物,果实酸甜可口,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果汁、果酒、饮料。它的果实具有超高的营养价值,除果糖和维生素之外富含大量花青素,多种抗氧化剂和类黄酮,其独特而又稀有的营养保健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全球对蓝莓的需求量不断增长。
近年来蓝莓种植面积逐年增加,蓝莓病害日趋严重,经济损失惨重,蓝莓溃疡病由葡萄座腔孢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引起的一种蓝莓的重要病害。该病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主要危害1年生枝条,多从伤口和修剪口处发生;发病初期产生红褐色病斑,随着病斑扩展,枝梢开始干枯,渐渐导致整个幼枝枯死;发病后期,病斑上可见密集埋生的小黑点(分生孢子盘);剖开受害组织,维管束组织变浅褐色,可见白色菌丝体。如遇低温或昼夜温差较大时较易发生蓝莓溃疡病,该病害大大影响蓝莓产量,甚至会导致植株死亡。
近年来国内关于蓝莓病害发生为害的报道屡见不鲜,如蒋萍报道了蓝莓溃疡病的发病条件;杨燕林等报道了蓝莓栽培中常见病虫害的危害趋势及蓝莓枝条的栽培技术,大大遏制了蓝莓病害的发生。目前该病的防治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化学防治,选育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苗,优化栽培场地和栽培方式等方法。众多防病手段中,化学防治和选育抗病品种最易被大众接受,但上述两种防治方法均存在明显弊端,一方面抗病品种的选育耗时较长且存在抗性退化等问题,达不到预期的防病效果;另一方面,大量的投入化学农药容易造成坏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毒性高、易残留等问题。因此,研究以生态系统调控为主的可持续控制技术,利用对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的拮抗微生物防治该病,以菌治菌,达到绿色环保,高效综合防治目的。
放线菌是最早发现的具有生物防治作用的一类微生物。链霉菌在放线菌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目前放线菌在蓝莓溃疡病领域的防治,存在防治效果不理想、田间防效不稳定等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生防链霉菌及该链霉菌在防治植物性病原菌中的应用,具有抗菌效果好、田间防效稳定、抑菌谱广、低毒性、无残留、环境友好、开发前景广阔等优点。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生防链霉菌,菌株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18658。该菌株于2019年10月10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
发明人采集吉林省不同地区的土壤分离获得多株放线菌,采用多重筛选,最终意外的获得了1株能够有效抑制蓝莓溃疡病菌的拮抗菌株,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将其标记为链霉菌(Streptomyces sp.)CX3,简称CX3。本发明提供的生防链霉菌是蓝莓生产上的重要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生防因子,实现了放线菌在蓝莓溃疡病领域的突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获得的拮抗菌株CX3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其抑菌谱广,生物防治潜力极大,其发酵液中的活性抑菌组分经分离纯化等工艺后可以作为生物农药被开发应用于多种植物病害的防治方面,同时菌株 CX3的发酵液较化学农药相比,具有低毒性、无残留、环境友好等多重优势,更符合可持续控制的环保理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未经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6064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