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车路协同的雨刮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62730.6 | 申请日: | 2021-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839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3 |
发明(设计)人: | 江正阳;张宏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成谷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S1/08 | 分类号: | B60S1/08;B60S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呱呱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7 | 代理人: | 彭伶俐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协同 控制 方法 系统 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基于车路协同的雨刮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借助网联技术,由周边车辆共享各自的雨量感应信号、雨刮控制档位信号、信号源位置和数据上报时间等信息。随后,路侧单元负责对周边车辆提供的共享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并对自身车辆获得的数据进行校正。路侧单元将最终优化后的雨量状态信息,共享至自身车辆。自身车辆接收到路侧单元数据后,调整雨量感应器灵敏度或直接驱动雨刮的控制。本发明实施例将单一车辆的感应区域数据范围通过网联技术等效扩大到更大的范围。通过本发明实施例不仅可以避免自动雨刮误刮、漏刮的情况发生,极大的提高雨刮控制的准确度、及时度,还可以让不具备雨量感应功能的车辆实现自动雨刮控制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自动雨刮控制领域,具体涉及基于车路协同的雨刮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方案中,车辆存在两种方式获取道路周边的雨量状况来控制汽车雨刮。包括:车载雨滴传感器和路侧气象六要素传感器。
如图1a,车载雨滴传感器大多数贴在前风挡玻璃01上,其构成有硅胶垫02、光学元件03、红外发射管04、红外接收管05。其原理是利用光线在不同介质表面产生的折射、反射效果不同来识别前风挡玻璃上是否附有雨滴,进而控制雨刮系统的动作。如图1b,当玻璃表面没有雨水覆盖时,红外线照射到玻璃/空气分界面会发生全反射,反射的红外线强度高,红外接收管05会接收到红外发射管04发射的全部红外线。如图1c,当玻璃表面覆盖有水滴06后,因为折射率发生变化,红外线照射到玻璃/雨水分界面时无法进行全反射,导致反射的红外线强度减弱。通过分析反射光线的强弱便可得知当前雨量的大小。
路侧气象六要素传感器则布置于道路周边,并利用翻斗式雨量计来计算当前环境下的降雨量。雨水通过搜集口汇聚到翻斗器中,当雨水积累了一定量之后,翻斗器失去平衡并触发开关产生信号。通过统计信号频率来计算当前环境下的降雨量。路侧系统虽然精确度更高但与本车距离过远,不能准确反映车辆位置的雨量信息,且与车辆之间并未实现通信,数据无法共享。
现有技术方案的缺陷:因为汽车的轻量化、集成化要求,且为了兼顾前风挡玻璃的美观度和协调性。雨滴传感器的设计应当尽量小巧。这也导致了感应区域的面积受限,无法无限制的扩大。这就导致有时候,虽然在下雨,但雨滴恰巧未覆盖感知区域时即会出现误刮或漏刮的情况。另外,路侧气象感知系统虽然精确度更高但与本车距离过远,受距离因素影响,车辆获取的雨量感知信号不准确,有时会导致雨刮控制出现不准确、不及时的技术问题,给用户带来体验提升。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基于车路协同的雨刮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以解决通过现有车载雨量检测技术进行雨刮控制出现的不准确、不及时等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基于车路协同的雨刮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按照第一预设周期获取自身车辆的第一雨量感应信号和第一雨刮控制档位信号,并根据多次采集的所述第一雨量感应信号得到该车辆的第一雨量状态统计概率;
按照第二预设周期接收预设范围内周边车辆的上报数据,所述上报数据包括:第二雨量感应信号、第二雨刮控制档位信号、数据上报时间和信号源位置信息;
基于所述第二雨量感应信号/所述第二雨刮控制档位信号进行等效性处理,确定每个周边车辆的第二雨量状态;
利用各个周边车辆的第二雨量状态进行处理,得到第二雨量状态统计概率;
将所述第一雨量状态统计概率的最大值对应的第一判定雨量状态与所述第二雨量状态统计概率的最大值对应的第二判定雨量状态相对比;
若所述第一判定雨量状态与所述第二判定雨量状态一致,选取所述第一判定雨量状态/所述第二判定雨量状态作为当前雨量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成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成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6273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