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感应电流和机器视觉的静电微滴喷射状态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65665.2 | 申请日: | 2021-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245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3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海;杨宝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D21/02 | 分类号: | G01D2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沈波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感应电流 机器 视觉 静电 喷射 状态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感应电流和机器视觉的静电微滴喷射状态检测方法,实现该方法的装置包括电流体动力学微液滴喷射装置和喷射状态检测模块。电流体动力学微液滴喷射装置由四部分组成:供液系统、喷嘴、收集装置和高压电源。喷射状态检测模块包括机器视觉检测模块以及感应电流检测模块。在计算V时仅仅计入与喷嘴连接的液体体积。工业相机的拍摄帧率只要达到液面振荡频率的2‑3倍以上,就能有效获取喷射状态C中由于微液滴喷射导致的喷嘴处液体体积V值跳变。从而有效区分B、C两种EHD微液滴喷射状态。相比常规用于检测EHD微液滴喷射状态的超高帧率工业相机,本方法对拍摄设备的要求显著降低,从而极大降低检测模块的制作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流体动力学微液滴喷射(也称为“静电微液滴喷射”)的检测方法和装置,属于微液滴喷射状态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感应电流测量和机器视觉方法获得微液滴喷射状态信息的技术方案。
背景技术
微液滴喷射技术除了用于传统喷墨打印外,还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电子封装、柔性电路打印、3D制造等新兴领域。传统的微液滴产生方法通常采用热驱动或压电驱动,已经在传统喷墨打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一些非常规的微液滴喷射方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例如气动式微液滴喷射广泛地应用于电子封装和金属3D打印等领域。气动式与热驱动、压电驱动等方法的共同特点是:液体经过喷嘴挤出形成液带,液带在不稳定因素下断裂形成液滴。这样形成的微液滴,其直径通常显著大于喷嘴直径,这极大地限制了打印分辨率。尽管有人提出了一些技术,通过更复杂的驱动脉冲来减小液滴尺寸但最直接的解决方案仍然是减小喷嘴内径。矛盾的是:减小喷嘴内径这会增加喷嘴堵塞的风险,同时对驱动幅值的要求显著增加。喷射过程中,流体中的剪切应力也会显著增加。对于一些应用,例如活细胞喷射,过大的流体剪切应力会产生负面效应。电流体动力学(EHD)微液滴喷射也是一种常见的非常规微液滴喷射技术。EHD喷射是在喷嘴和收集电极之间施加高电压,在喷嘴处引入强电场。在强电场力作用下,喷嘴处液面被拉伸形变,成为一个圆锥体,称为“泰勒锥”,泰勒锥末端的液体断裂而形成液滴。如图1所示。EHD的方法可以产生比喷嘴小的液滴,在提高打印分辨率的同时,极大降低喷嘴发生堵塞的风险。
通常情况下,向喷嘴提供稳定流量的液体。这种稳定供液可以通过注射泵、稳定液压差形成的泊肃叶流动等技术方案实现。研究发现,EHD微液滴喷射随电压的变化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研究微液滴喷射状态最直接的方法是通过超高速摄像和图像处理。但是这种方法需要价值昂贵的超高速相机设备,极大增加了喷射系统的建造成本。而且EHD微液滴喷射方法通常用于产生直径几十微米甚至更小的微液滴,成像需要相当大的放大倍数,视场就会很小。这会导致几个不利的后果。首先,喷射的微液滴会在极短时间内离开视场范围。为了有效捕捉微液滴产生的事件,需要更高的拍摄帧率。第二个不利后果是:增加放大倍数导致成像景深小,清晰和稳定的成像并不容易,因为一些液滴可能偏离垂直下落轨迹。第三:成像是通过背光配置来完成的,将喷嘴放置在相机和光源之间,对于非常小的液滴,液滴与背景的对比度很差,这使得提取液滴边缘变得困难。
另一种研究EHD微液滴喷射过程的常用方法是测量收集电极处的感应电流。对于理想的EHD微液滴喷射过程,弯月面延伸到最大长度,断裂喷出液滴,液面随后缩回。由于液面形变导致液面与收集电极之间的电容发生改变,喷射过程中液面形变会伴随充放电过程,收集电极处的感应电荷发生变化。因此,测量收集电极上的感应电流可以用于检测EHD微液滴喷射的过程。通常每次液面伸长而后回缩的过程都会对应感应电流出现一个脉冲。然而,喷嘴处的液体可以在强电场中仅仅作轴向振荡,而不发生断裂,也就没有任何液滴被喷射出来。这种情况下,感应电流也会呈现出脉冲特性。所以,仅仅凭借感应电流的脉冲信号并不能可靠判定微液滴是否产生。
此外也有基于散射光测量的微液滴检测技术,它们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细胞检测与分选等领域。但是,散射光测量需要暗室条件,且容易受到杂散光的影响。这会增加实验装置操作的难度。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6566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