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功能润滑脂添加剂的制备及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66198.5 | 申请日: | 2021-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739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7 |
发明(设计)人: | 李维民;陈云龙;王晓波;姜程;马瑞;杜洋;景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岛市资源化学与新材料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岛研究发展中心) |
主分类号: | C07F5/04 | 分类号: | C07F5/04;C07D285/135;C10M139/00;C10N30/06;C10N30/10;C10N30/1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6 | 代理人: | 赵永伟;李魏英 |
地址: | 73000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润滑脂 添加剂 制备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润滑脂多功能添加剂,其特征在于,其具有如下结构式:该润滑脂之别步骤为:醇和硼酸,以甲苯或二甲苯作溶剂,在140~175℃下反应10‑15h;随后加入适量的2‑氨基‑5‑巯基‑1,3,4‑噻二唑,在120‑150℃下搅拌反应5‑8h;冷却得粗产物,洗涤,烘干后得到本发明的多功能添加剂。本发明的多功能添加剂在较低添加剂量时即可对润滑脂的减摩、抗氧和防腐蚀性能起到明显的改善提升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功能润滑脂添加剂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属于润滑技术领域。
技术背景
润滑脂作为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支撑材料广泛应用于轴承、冶金和轨道交通等领域。为了更好的满足工业设备在高速、重载等苛刻工况下的长期高效运行,润滑脂中往往需要添加较大剂量(>5%)和不同类型的功能性添加剂(如极压/抗磨添加剂、抗氧化添加剂和有色金属腐蚀抑制剂等)来改善和提升其使用性能。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发现,由于添加量较大及不同添加剂间分子结构和作用机制差异较大,许多添加剂在复合应用时会存在对抗作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同时具有减摩、抗氧、防腐功能的润滑脂多功能添加剂,以及该多功能添加剂的制备和应用。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润滑脂多功能添加剂,其特征在于其具有式(1)的结构式:
其中,n=3或5或9。
本发明所述的多功能添加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制备步骤如下:将一定比例的醇和硼酸加入三口烧瓶中,以甲苯或二甲苯作溶剂,在140~175℃下回流反应10-15h;随后加入适量的2-氨基-5-巯基-1,3,4-噻二唑,在120-150℃下搅拌反应5-8h;冷却至室温后过滤收集粗产物(白色固体),采用石油醚(沸程60-90℃)对产物进行洗涤,烘干后得到发明产物。
所述醇是正己醇、正辛醇或正十二醇中的一种。
本发明所述的多功能添加剂的应用,其特征在于,该添加剂作为润滑脂的添加剂的添加量为0.1-3%,优选添加量为1.0wt%~2.0wt%。
本发明的技术特点及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多功能添加剂在较低添加剂量时即可对润滑脂的减摩、抗氧和防腐蚀性能起到明显的改善提升作用;同时本发明所述的多功能加剂还具制备工艺简单、产品收率高、原子经济性好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实施例1~实施例3的减摩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称取20.43g(0.2mol)正己醇、6.18g(0.1mol)硼酸和50mL甲苯加入250ml三口烧瓶中,140℃下搅拌反应10h;随后分别加入13.3g(0.1mol)的2-氨基-5-巯基-1,3,4-噻二唑,在120℃下搅拌反应5h,随后过滤收集白色固体产物,采用60~90℃石油醚冲洗三次(100mL/次),鼓风干燥箱烘干后得到本发明添加剂。
实施例2:称取26.04g(0.2mol)正辛醇、6.18g(0.1mol)硼酸和50mL二甲苯加入250ml三口烧瓶中,155℃下搅拌反应13h;随后分别加入13.3g(0.1mol)的2-氨基-5-巯基-1,3,4-噻二唑,在135℃下搅拌反应7h,随后过滤收集白色固体产物,采用60~90℃石油醚冲洗三次(100mL/次),鼓风干燥箱烘干后得到本发明添加剂。
实施例3:称取37.28g(0.2mol)正十二醇、6.18g(0.1mol)硼酸和50mL二甲苯加入250ml三口烧瓶中,175℃下搅拌反应15h;随后分别加入13.3g(0.1mol)的2-氨基-5-巯基-1,3,4-噻二唑,在150℃下搅拌反应8h,随后过滤收集白色固体产物,采用60~90℃石油醚冲洗三次(100mL/次),鼓风干燥箱烘干后得到本发明添加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岛市资源化学与新材料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岛研究发展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岛市资源化学与新材料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岛研究发展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6619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